小学生习作准备策略探究

教学分析

小学生习作准备策略的探究是教师在作文课前,通过不同方法方式引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激发写作兴趣,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表达事物的能力之目的。我们根据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从中得出,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主动性差,没有素材可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识事物能力不强,没有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这些说明了习作准备的重要性。如何进行习作准备呢?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特别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人而宜,自定目标,帮助学生在语言、生活、感情方面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其产生乐写、想写、愿写的写作欲望,,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

小学生习作准备策略探究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产生欲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写;学生乐于写,才“想”写,进而达到“会”写。激发兴趣要贯穿实验始终。

1.用爱心营造“乐写”氛围。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以满足学生作文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内部的习作动机和兴趣。

2.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降低习作难度。许多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难于下笔,教师应善于引导,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要适度,不能求之过严,求之过高,要分出层次性,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制定了习作准备的等第标准:等第是C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B等,B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A等,A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等第与标准

备注

A等(高)

B等(中)

C等(低)

观察能力

自觉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积极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老师指导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在平时被动观察,次序不够好。

积累材料

经常自觉主动阅读课内外书籍,并及时记录、整理、记忆。

在老师要求下去读去记,较好进行积累材料。

被动去做,有时能完成,有时做的不够好。

习作习惯

经常有写作欲望,自觉主动较好完成任务。

老师要求了就写,不要求不写,能较好完成学习任务。

被动完成学习任务,有应付现象。

效果检测

特别喜欢作文,做到乐写、想写、愿写,质量较高。

在老师指导下做到乐写、会写,较喜欢作文。

不很喜欢作文,被动地进行习作。

3.发挥激励作用,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标志着学生进入了成熟、稳定的阶段,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步入自能作文的轨道。习作前,要养成多读多记多感悟的积累习惯,从中吸取营养,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写作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入激励机制,加大竞争评比力度,多鼓励、少批评,无论是哪个等级的学生,只要发现进步就肯定,调动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提供习作材料。学生习作的困难之一就是没内容可写,在每次习作前,老师要创设与教学需要相适应的习作情境,给学生提供习作材料,如六年制第十册教材中,让学生讨论“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根据要求设计了辩论赛,分正方反方像电视上那样,让学生充分准备后进行辩论。在这个活动中,全员参与,有参赛的、有当评委的,最后评出优秀辩论能手。学生热情高涨,很想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写了题为《辩论赛》的作文,不仅解决了内容不充实具体的问题,而且情感自然流露真实有效。

二、重视读书,注重语言积累

1.重视课文朗读,感受语言。读是训练学生眼看、口读、脑想等感官的综合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使学生接受语言信息,接触语言符号,人人有不同收获,从而愿意主动去读,在读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2.注重背诵课文,记忆语言。每一篇课文都是训练写作的好范文,都要让学生积累一部分词语和句子,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归类整理,使其进入记忆库。背诵是积累语言知识的好方法。对于一些有特色的课文或精彩的段落,应要求学生背诵。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生的背诵要加大语言信息量。1、2、3、4年级背诵优秀课文50篇,5、6年级60篇,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注意语言的转换、内化、迁移,学以致用。

3.加强课外阅读,积累语言。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习作中的词语相当一部分来自课外阅读。它能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有利于智力资源的开发,还能丰富学生情感积累。学生可以在自己爱读的书中接受感染和教育,提高认识能力,充实情感,对写作的选材,立意大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拓宽课外阅读渠道。

①建立语言编辑本。《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根据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要求,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编辑本,学习做编辑。做到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并会排版,还要给这个本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学会制作封面,设计目录、序言、插图,使编辑本成为一个图文并茂的知识宝库,最后要定期进行评比展出,比比谁编辑得好。大家开动脑子给自己的本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全班共起名18个之多,如文学精品屋,知识宝库集、知识乐园、文汇经典,知识百宝箱,绿草地等,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分门别类地积累整理多方面的知识:古诗集锦、故事乐园、优美句段、人生格言、成语荟萃、谚语、歇后语等,大家把平时看到的,自己认为好的都摘抄在本子上,并根据文意插上图画,编辑本成了大家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②开设自由阅读课。小学生高年级的每册教材仅有课文25篇左右,平均每周学习课文大约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处于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博览群书是我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们必须增加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学校规定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主要任务是阅读老师推荐或学生自选的课外书籍,欣赏名篇佳作,自觉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积累语言的方法,边读边做归类摘要。这样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三、强化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作文是遵循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创作规律,将各种积累材料(信息)进行提取构思后再加工。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这两种飞跃。观察事物是创作的第一步。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大都是无目的观察,如果对生活不了解,头脑空空,思想混乱,就谈不上表达,更谈不上表达清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首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使其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积累生活材料,为习作提供好的内容。

1.学会观察。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获得一部分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不具体的问题,还在于养成学生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①掌握观察方法。

定向观察:就是预先确定了范围或目标的一种观察。这种方法便于指导,使学生获得观察的基本要点。如根据季节变换,带领学生观察公园、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确定观察的重点和观察顺序。观察人物时,可从外貌、衣着、动作、神态等进行观察。

比较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为了发现事物的差异,抓住事物的特点,常常用到比较观察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积极的和消极的并存,美好的与丑恶的同在,因而要自觉运用横比、纵比的观察,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连续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像树木花草的生长过程,小动物的生长过程,需要连续观察,作好记录。为了取得观察效果,观察时应有目的,有重点,带有研究性质的,这样不断前后对照,修正自己的认识,掌握生长特点。

全面观察:养成全面观察的良好习惯,对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意义很大。因为生活本身是千变万化、复杂多端的,学生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有不同的感觉,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观察的不是事物的同一侧面,如果运用全面观察方法,对这些生活现象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留心周围人、事、物。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要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关心他人的思想品质,为逐步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文风,打下坚实基础。

对小学生来说,身边的人、事、物都是观察的范围。在学校,有同学老师,有教室校园,有物品美化,有活动学习等;在家里,有父母亲人,有客厅卧室,有用品摆设,有喜怒哀乐等;在社会,有行人车辆,有花草树木,有街坊邻居,有高楼建筑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抓住特点,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不平凡的新事物,充实自己的生活。并及时记录,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2.学会思考。学会思考也就是学会分析事物,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要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力训练。因为学生的认识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所以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思考分析,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①思考方法一:想象联想。

在实践中,观察是常与想象、联想结合在一起的。把观察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当他们带着好奇的目光去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联想和想象会情不自禁地发生的。如学生在观察春天的垂柳时,就能联想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能把绿丝绦想象成姑娘美丽的头发,这种结合给人带来更新的认识。

②思考方法二:提出问题。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观察对象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进一步思考分析,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答案。如一学生在观察校园垂柳时,发现一枝条上两头叶子大,中间叶子小的现象,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就来问老师,老师告诉他中间原来的叶子可能是被摘掉的,现在是新生出来的。他似懂非懂地问:柳叶是不是像壁虎的尾巴一样有再生功能呀?通过追根求源地发问,明白了柳树在发芽生长期,柳叶有再生功能。柳树不仅在秋天有落叶,在生长过程中也有落叶现象,在落叶处会抽出新的枝条,这叫新陈代谢。

学生在观察时,无论运用哪种思考方法,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推理,作出正确判断,认识事物就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思维就可得到科学的锻炼而逐渐走向深刻。掌握这些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调查研究和用事实说话的良好习惯,丰富生活积累的内容。

四、参与活动,注重情感积累

作文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关键是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情感的体会,发现不了美之所在。在一次整理房间时,我让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打扫她的房间。在打扫过程中,她感悟到:我觉得抹布很了不起,看起来很脏,抹出的桌子却很干净。真是脏了自己,干净了他人。打扫完后,她把抹布用肥皂洗干净挂了起来。我受到了启发,多让孩子参与,他才能有切身体会,写出的文章才能小中见大,中心得到升华。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需求,想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去感悟,多体会,积累情感。

竞赛活动是激发习作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这一学期的实验研究中,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竞赛活动:拔河比赛、成语对抗赛、古诗文对抗赛、手抄报评比、编辑本评比、辩论赛、作文素描活动、表演小品等,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活动中去,去得到有趣有快乐的内心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进行习作准备策略研究,始终贯穿于创设活动之中,寓教于乐。解决了学生习作没内容可写的源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注重积累,激发兴趣一系列策略,变原来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指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生一旦接触实际、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面前,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接触实际才有话可说,有了新认识,才有话想说,心中有话,又想说,才能乐写、想写、会写。

查看更多
【小学生习作准备策略探究】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9875/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