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基础知识

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①确 实,无感触于现实,无哀乐于心,哪有名篇佳作?写作,就是要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饰感。这不仅仅是中学语 文教学的重点,而且是高考语文作文“基础等级”的考点之一。合乎情理地引导学生去“写实事,讲实话,抒实情,明实理”,是中学写作教学至关重要的方法之 一。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的动情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从理论上引导学生“为情而造文”

众所周知,人类自从有文字以来,就逐渐开始了写作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我国周、秦以来,许多文论家逐步揭示了写作的规律,一些写作方面的专著和精辟的论述陆续问世。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今人的论著,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写作规律是大有帮助的。

作 为一位语文教师,就必须不失时机地从写作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导。例如,两汉时的理论专著《毛诗序》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西晋文 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进一步指出:“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书评》)。别林斯基也说:“感 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可见,万物兴衰,引起文思;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从以上的专著或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文章的感情在于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②难怪鲁迅先生不无感慨地说:“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③无情,则无诗,无文,无一切文学艺术。这难道不就是“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和爱,才能文。”④的明证吗?

由 此看来,写作必须充满情感,表现情感,动人情感,不管对无情的物还是有情的人,作者都在使之形象的同时,也使之情感化,这样,才能撩拨读者的心弦,从而引 起共鸣。正是“相融倍增其情,相悖倍衬其情”,说到底,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吸收那些理论上有关“感情真挚”的精辟见解,进而能“为情而造文”。

二、从教材上引导学生“以情而入文”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作文报〉题词》)这种实话实说,用朴实本分的情感,使读者的感情发生变化,甚至为之而喜怒哀乐,在中学语文教材里面是不乏此类文章的。

试打开教材,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篇篇脍炙人口、意境优美的佳作,无不跃然纸上!

例 如,明朝著名的散文学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巧妙地借平淡的生活琐事,抒发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隐含在日常琐事中的浓浓深情和亲情。正如课文写道: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简单的几句话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而用“迨诸父异爨”过渡,则反映了 家庭的衰败,揭示了“悲苦”之情。

又 如,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几十年来,曾打动过每一个读过此文 章的人的心。作者之所以“流泪”,就因为父亲不顾身体不便,乐于艰难前行,仅为了儿子路上不致于口渴,而穿越铁路买桔子,这是一种真挚、深厚而朴实的亲子 之爱。是啊,亲情就是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缓缓地渗透出来。

再 如,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文章刻画了一个贪婪、吝啬、专横、自私的极端利已主义、拜金主义者的灵魂。不难发现,文中的葛朗台一身 充满市侩气、铜臭味:“为什么拿来看呢,要是寄存的话?看比动手更要不得。”“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尤其是写他跟女儿抢夺梳妆匣的动作: “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可以看出,一个被“贪财”“激情”所控制的葛朗台,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守财奴、吝啬鬼 的代名词。

可 见,中学语文教材里处处有感情丰富、真挚的文章。这些文章既反映了丰富的生活,也融进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 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有的动人以情,有的直抒胸臆。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⑤

教 学中,只有教师自觉地引导学生真正地进入到作品中去,体验文章的或喜或悲,或乐或哀的感情,并把它转化到写作训练中;真正做到从教材中学,从教材中取法。 “运用之妙,取法乎上。”我相信,这样做的话,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有所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为何“舍近(教材)而求远(课外)”呢?

三、从生活中引导学生“采撷真情花朵”

不 能否认,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写作材料归根结底是来自社会生活。有道是“情必依乎理”。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如果对一个东西毫不了解,就不会对它产生 爱慕或憎恶。”依辩证唯物主义看来,情感是在一定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以一定思想认识为基础的。鲁迅先生说得好,“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 的恨。”在深入生活过程中,要加深对各种事物的体验,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又不会“依样画葫芦”,因袭别人。

“真 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强笑者不欢,强合者不亲。夫惟真人而后有真言。真者识地绝高,才能既富,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 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真实的情意,即使见地并非是“绝高”的,但出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之下的此人之口,无论如何,必有其独特的面目在。这 也说明,有了深切的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独到之处。⑥

“说 透人情便是书。”其实,生活中到处有活生生的写作材料。“写作指导要着眼于实用,立足于生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文同生活、做人一样,运用马列主义的观 点、方法,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学生每天都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进而酝酿是非观念和爱憎 感情。与此同时,还要善于掌握学生思想感情发展的脉搏,一发现学生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感情有了非表达出来不可的契机时,就应时时地进行写作指导。”⑦可见,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⑧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能力要求之一。

综观全国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试题,不难看出,命题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写作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思考人生。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为“诚信”,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为“心灵的选择”,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毋庸置疑,近三年来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都包含了这样的信息:要写生活中遇到、见到、听到的,不要编造虚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更不要为了迎合阅卷老师而矫揉造作、夸大感情。

“平平淡淡总是真。”真实的东西总以其朴实本分的情感,打动人心。“真情”要以“真相”为基础,并体现在、蕴含在“真相”之中,否则就变为“空情”。一个作者只有认识客观的生活现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客观现实的本质,才能激起喜、怒、哀、乐等真情⑨。 正是“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巴尔扎克也说过:“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文章的感人力量来自真实可信的描写。虚 假失真的描写,既不能使人感发,也不能令人信服。说到底,只有以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思想去描写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生活现象,才能进而去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 规律,揭示生活的真义、真谛、真理。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满足学生需要或符合学生的愿望,使之产生愉快、喜爱等感情,从而产生积极的写作热情,最终实现“感情真挚”的写作目的。

查看更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98442/
基础知识推荐
热门基础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