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掘口突破阅读教学

教学分析

为课文教学掘“口”,不仅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揭示中心,展开思路,降低阅读难度,而且能使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有何“口”可掘呢?笔者谈几点做法。

从课文中掘口突破阅读教学

1、抓“题眼”掘口

课题是文章标志,内容精髓,有的直取事件,有的直呼其名,有的揭示中心,有的汲取人物话语,有的标明行文线索等等,教者可从课题下手,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既能解题,又能了解课文思想内容,既能为学课文设置悬念,又能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如教学《负荆请罪》时,教者围绕课题精心设计,什么叫“负荆请罪”呢?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请罪结果怎样呢?读完这个剧本就一目了然了。又如教学《莫泊桑拜师》时,教者先简介作家莫泊桑,而后提出世界许多作家启蒙时,曾困惑自己写不出好作品,莫泊桑就是其中一位。于是他决定去拜谁为师?获得了哪些写作秘诀呢?欲知详情,请通读文章,再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教者巧妙地提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这样,学生不仅能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把握课文脉络,还能勇于探究,树立“自愿”读书观,大兴读书趣。

2、扣“文眼”掘口

文眼是文章灵魂的体现,中心内容的浓缩,阅读训练的窗口。有些课文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有些课文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有些课文中间部分为行文架桥引渡,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均有点睛之意,因其无固定席位,教者应扣紧文眼因材施教,或是从头向尾,或是从尾向头,或是从中间向两头辐射,创设趣思情境,促成学生自主探究,突破全文。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功夫不负有心人”

既是重点句又是过渡句,揭示了文章主旨。教者以此为突破口,精心设计研读问题:“功夫”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样下功夫的?“有心人”是什么意思?徐悲鸿是怎样的一个有心人?通过勤学苦练,他取得了哪些成绩?引导学生研读上下文理清条理,体会内涵,感悟徐悲鸿为洗尽国耻、励志学画的言谈举止可敬,精神可贵。一“眼”可窥全篇,这不仅能净化阅读路径,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泛读课文的能力。

3、抠“词眼”掘口

文章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关键词。扣词眼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内容,把握中心,领会词韵,还能让学生熏陶情感,享受语言的优美。如《天鹅的故事》有一重点句“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教者可抠出“顽强”、“破冰勇士”、“继续”、“慢慢”等关键词引读,“破冰勇士”指谁?找出表现“顽强”壮举的句子,说说老天鹅这样做是好表现自己吗?它用自己的生命不停地扑打冰面,“傻”吗?学生在反反复复地“读、品、思”训练中获得感悟,老天鹅饱经风霜,为人机智勇敢、乐于献身的精神,令守猎老人弃枪做人,更令读者深思。又如《莫高窟》中的“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教者可抓住“惟妙惟肖”和“啧啧赞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惟妙惟肖”是什么意思?“惟妙惟肖”体现在什么地方?“啧啧赞叹”又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假如你是游人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学生在品词中到领悟内涵,欣赏语言,学会了精读细研,真正尝到“语文味”。

4、读“插图”掘口

小语课文的插图色彩和谐柔美,画面鲜活动人,其内容大都是文中重点或精彩片断,教学时,可从插图切入,引导学生从读图过渡到文本意境的领悟,有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小镇的早晨》第一段“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之一,

教者从图入手,引导学生看看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你觉得这画面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安静舒适、恬静和谐”的画面自然移植学生心中。文章又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请自由默读,划出图文对应的语句反复揣摩:一条玉带小河,河水波光粼粼,一座横跨的小石桥,半月桥洞中悄悄地摇过的小船,

洒满金色光辉的楼房、绿树,伴着朝阳晨练的老人……一切都显的“恬静”。图文交融,看图品文,读文思图,内容化简,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而且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5、剖“矛盾”掘口

有些课文中运用“矛盾”手法来着意刻画人物,使文章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更丰满。教会学生从解剖矛盾入手,同样能调动阅读积极性,刺激学生感悟。比如《黄河的主人》中“艄公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教者先引导学生从句中看似相对的词

“小心”和“大胆”进行质疑,再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在说说议议中突破重难点。黄河汹涌,险情重重,艄公一一克服,看似矛盾的“大胆”和“小心”正是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体现。又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矛盾有二:其一,彭德怀与饲养员以及战士们关于对大黑骡子“杀”与“不杀”的分歧;其二,通过彭德怀决定“杀”大黑骡子解决燃眉之急前后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可见其心理十分矛盾。教者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回答,“杀”是因为什么?“不杀”又是因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悟出把彭德怀置于矛盾冲突中来塑造,更加突出他“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坐骑”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透视人物心理的方法,还学会了刻画人物的技巧。

6、挖“空白”掘口

有些课文的省略号,情感时空,情节略写,余味无穷的结尾,定格的画面等“空白”文本,资源蕴藏丰富,教者可通过“补充、克隆、复活、还原、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步入意境,完善文本,体验说写情趣。如教学《诚实和信任》时,笔者从“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中时差空白突破,如果你是那位陌生男子,请发挥想象、猜测,请根据提示把省略号补充完整,如“一天深夜,我回来取车,发现……心想……又发现……心想……三天后,我又想……于是我拿起了话筒,拨通了电话……”学生兴趣盎然,想象尽情、见解独特。又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文中法布尔受到父亲责骂和母亲责备后,他应该主动向父母解释误会,可文中一字未提,留下一个空白情节。于是,我有意启发学生,假如你是法布尔应该怎样向父母说明原委,请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适当解释,要求态度诚恳,用语文雅规范。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生活,体验情感,还能享受说写快乐。

7、找“对比”掘口

有些课文为了使人或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突出、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往往借助对比。教者找出对比资源教学,学生可获得更深更透的理解。比如《特殊的葬礼》,塞特凯达斯瀑布河水“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泄千里”,曾是世界流量之最,汛期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

“飞流直下”,水形“朵朵如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游人流连忘返;几年后大瀑布像“生命垂危的老人”无奈地低下了头,“奄奄一息”地等待着最后的消亡,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失望地离去。一前一后的瀑布,一前一后的游人,对比鲜明,教者应因势利导,这一情一景的巨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假如你是游人有什么感触?又想说些什么?有一天,瀑布终于开口了,它会对人们倾诉什么呢?学生在“比”、“思”、“说”活动中自我理解感悟,爱护自然,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又如《一路花香》,印度的挑水工有两只水罐,完好的水罐虽然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家,表面上很完美,但骄傲自大,心灵上的裂缝更大更深;破损的水罐虽因表面裂缝只能运半罐水,但它心灵完美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不但能装半罐水,还能浇灌出美丽的鲜花。教者可抓住两种罐子,两种言行,两种人生观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悟,既不能只看到自己长处,而忽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不能只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忽视自身存在的价值。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作用。这样,不仅能使阅读教学目标落在实处,更能使人文教育到位。

查看更多
【从课文中掘口突破阅读教学】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9733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