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问题探究

课后练习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五柳先生传》问题探究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不是讲求学习要求实认真吗?

不能仅将这句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这里所说的“不求甚解”是不死抠词句,而是领会感悟文章的真谛。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展现五柳先生品质性格的一种方法,不死抠词句是因为不想追求功名利禄,读书只是一种乐趣、一种人生享受,而自己自有自己读书的方式和志趣所在。

5、为什么五柳先生“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这是此文较重要的一个描写,描述了五柳先生生活状况非常窘迫,他能对此坦然自若。不是他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他曾经当过官,是他自己辞官归乡的,而且后来当政者多次请陶渊明出去做官,都被陶渊明拒绝了。他之所以拒绝,就是不堪忍受官场的腐败,才辞官归隐的,他在辞官的时候就明知归隐之后自己必是要过一种极清贫的日子,所以当他身处窘境之中也全然不在乎,只为能过上淡泊平静的生活。贫穷不能改变他的志趣,体现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品格,另外含蓄地说明五柳先生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6、《五柳先生传》一文主旨是什么?

本文主题思想明确,锋芒指向黑暗,艺术表现则平淡含蓄而富于独创。作者通过虚拟人物以自传自赞,是它的构思特点,也是散文艺术的一个创造。其目的是大胆地申述自己的隐士情怀和志士节操,勇敢地肯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生活道路,同时也借以反衬出晋、宋之际的门阀社会现实的污浊黑暗。由于作者以自己的生活、思想的体验为素材,又针对作者所熟悉而深恶的门阀社会现实,因而能够抓住传记人物的主要特点,对准社会黑暗的症结所在。又由于假托为虚拟人物立传评赞,作者可以摆脱自我拘谨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材剪裁,突出典型,也能够不拘地加以评论,突出主旨。因而这一构思既出于主题思想的需要,也便于表达主题思想。同时,用史传人物的体裁来写,更能显示作者在晋、宋之际的混乱年代里,出污泥而不染的志趣。应当看到,历史的限制使诗人的理想陷于空想,在现实中表现软弱而无可作为。但是在诗人的时代,在封建社会,这篇拟史传散文杰作却是活跃着生活气息,表现着反抗精神。

7、《五柳先生传》中为什么要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文章首先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姓名爵里。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社会里,姓氏表明门第阀阅,是富贵荣华的特权标志和政治依据。对姓氏爵里的漠然无视,表现着五柳先生的隐士特点,显示出对门阀特权和世俗虚荣的傲然鄙夷。但这位先生不仅佚姓氏,而且无名字,这就更进一层,含有突出他真正隐士品格的意味。东晋门阀盛行玄谈,标榜清德,士流以隐求名的假隐士甚多。这类假隐士实质是利禄之徒,一旦成名而为名士,往往更见其庸俗无聊。东晋门阀权贵王恭也很看不惯这类假隐的名士。他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任诞》)挖苦他们懒散、放诞、做作、无聊。可见当时隐士风行,而多以无事、饮酒、吟咏为清德逸韵,以博取名声。而这位先生连姓带名都不要,足见其为真隐而非求名。但从表面看,这类标志隐士清德的行为现象似乎也差不多,一时难辨真假。所以陶渊明在下文就叙述五柳先生这类行为的特征。

8、《五柳先生传》一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作者的语言质朴自然。文中写事物的情状全用白描。例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9个字就极其逼真地道出了读书的乐趣,也说明五柳先生深知读书的意义,非凡夫俗子所能比。又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看起来似乎是写五柳先生的狂放,不拘礼数,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高蹈出世的气概,恐怕是不会这么做的。苏轼曾说过,陶渊明的诗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腴”,他的文章也正是这样。

9、《五柳先生传》有什么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五柳先生传》的底色是朴素自然。朴素自然的思想,朴素自然的语言,朴素自然的情感,朴素自然的形象。为了朴素自然地刻画五柳先生,作者采用简练的白描一类写意的笔法,截取几个最能表现五柳先生精神所寄的横断面,粗线条地勾勒他的性情、风采和神韵,再现了一个有性格、有追求、有典型意义的文士形象。

10、《五柳先生传》中所塑造的五柳先生这一人物的情趣和寄托是怎样的?

具体地说,五柳先生的情趣与寄托首先是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爱书,喜爱读书。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智慧,书中有苦辣酸甜。书是五柳先生朝夕相处的挚友。魏晋之时,有的儒生步汉代儒学后尘,读书过于倚重章句训诂,钻牛角尖,使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五柳先生不学此道。他读书,不牵强附会,不深文周纳,不卖弄玄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取诚实的态度,在读懂方面下功夫,重在心领神会。一旦经过反复琢磨、苦心思考而有所见、有所得时,高兴得忘乎所以,饭也忘了吃。读书在于会意,寻求启迪。读书每有会意,才能产生思想的“升华”,获取精神的愉悦。这是一种较高的读书境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语,是神来之笔,它活灵活现描绘出五柳先生的性情、嗜好和欢乐。另外,性嗜酒也是他的一大特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其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此处围绕一个“酒”字,一层深入一层地写了四个层次,致力刻画五柳先生“任真自得”的风采和既随和又放达的个性。家贫,不能常得,而亲朋故友常置酒来招待他。于是,相近者、相知者和相亲者常邀之解杯畅饮,他从不讲究客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又是神来之笔。尤其是“不吝情去留”一句,写活了五柳先生做人的态度及其禀性。表面看去,“不吝情去留”,似乎太任性,不近情理;然而,“不吝情去留”恰恰是从更高、更深之处显示了五柳先生待人诚恳、诚实,毫无做作、虚假之气。对此,亲旧与邻里完全能够理解他,不去计较他那任情自适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情谊,达到了这样的深度,那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尽管篇中有酒,句中有酒,而意在酒外。另外,从五柳先生的醉酒,看不出苦闷之情。他有酒就喝,直到喝醉,醉了就走,从中折射出五柳先生淳朴率真和性情豪爽的特性,以及磊落坦荡的胸怀。其实,“期在必醉”并未醉,一个“退”字,写出了五柳先生是何等的清醒。三是安贫乐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房屋破漏,衣衫破烂,饮食匮乏;然而,他却变得安然自得。他贫困到如此地步,连衣、食、住、行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证。原因何在?文中没有明示,读者可以揣度。作者本意也不在于揭示其中缘由,而是要体现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这种精神自然也是对儒学的继承。“晏如也”三字,写出了五柳先生的心境与情操,同时也暗示了他恪守先师遗训,忧道而不忧贫。五柳先生还常著文。“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不仅有自己执著追求的生活情趣,更有自己的精神寄托。读书是一方面,嗜酒、安贫是一方面,写文章也是一个方面。记下生活的艰辛与欢乐,写下开卷的发现与思考,抒发内心的情愫与意向,这都是人生的乐事。他求索的目标是:“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在那个昏暗的社会里,这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贪图世俗的荣利,并能这样生活一辈子的文士,是不多见的。文内“忘怀得失”与“不慕荣利”首尾呼应,强调了五柳先生的胸怀境界。

11、陶渊明的个性追求与《五柳先生传》中的人物有什么联系?

陶渊明年轻时就有“不慕名利”、“忘怀得失”的淡泊胸怀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无比的黑暗,因而诗文里感叹不遇的话很不少。他曾经出仕,那虽然也许是对政治还抱着希望和聊且一试的想法,但更多的却是出于不得已,一是由于政治形势的裹挟,二是由于生活的逼迫。他与世俗那样格格不入,却不得不混迹官场,所以精神十分痛苦,充满了悔恨负疚的心情。几度悔恨之后,他毅然下定决心,与官场永诀,以躬耕终老。他处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只能退而求其次,“安贫乐道”,这是他当时惟一的出路。隐居生活困苦,他可能闪过再出仕的念头,但最终还是用儒家的“固穷”思想坚定了自己。不过他对政治的关心和对国计民生的热忱是至老不衰的。所以在《五柳先生传》中作者会刻画这样的一个人物,其实也是他自己多年的追求的写照。

12、作者为何要以“传”的形式来写作《五柳先生传》?

本文是按史传体例写的,有“传”有“赞”,“传”用于概述人物生平行事;“赞”用于评价人物品格。就实际内容来看,本文应该视为作者本人的自传。因为传中主人公五柳先生不是别人,而恰恰是陶渊明本人。所以要采用史传的写法,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要用史家的客观态度看待自己,要用史笔来叙述自己的一生,达到选材精而开掘深的境地;二是借用“赞”的形式来给自己一个定评,使之跟传文相互辉映,突出自己的精神面貌。我们读过本文,都会觉得一位淡泊宁静、安贫乐道的隐士就在自己的眼前,可以和他形神相接,这是这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3、怎样理解《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的“赞”的部分?

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说明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前一层引黔娄妻子的话,接着就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思是五柳先生跟黔娄一样,是能够安贫乐道的人。后一层先重提五柳先生之“志”,而后将他说成无怀氏和葛天氏之民,实际上是说他能够顺乎自然而生活。这样来评价五柳先生的品格,是有深刻含义的。黔娄是个不跟统治者合作的人,他拒绝齐王的千金聘用,而宁愿在贫困中死去;而无怀氏、葛天氏之治天下,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则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作者在“赞”中不直接评论五柳先生的品格而以古人作比,其实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柳先生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厌弃态度。

14、怎样理解《五柳先生》主体部分“传”的内容?

主人公既是隐士,与世无争,不能像一般史传那样把他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表现,所以只用勾画点染之法来描写他的思想性格特征。但开头仍沿用史传体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似不经意的一笔,暗示了五柳先生是个真正的隐士,他不仅隐姓埋名,连籍贯也不为人所知。以下两句是总写:“闲静少言”写性格,“不慕荣利”写思想,然后逐层分写,先写爱好,有两种,一是“好读书”,却又不死抠字句,因为他看重的是书中的意旨,不是为功名利禄而读书,所以别有“会意”。二是“性嗜酒”,“造饮”于亲旧家中而“期在必醉”,并且“不吝情去留”,说明他深知酒趣,为人率真,不拘礼节。这两种爱好都表现了“质朴自然”的隐士风度。接着承上文“家贫”二字写他的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写居室简陋,“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他衣食不继。这样写的目的是显示五柳先生生活态度,所以接着用“晏如也”结住。表明他能够“安贫”。再次写他的“常著文章”,而著文章是为了“示己志”。什么“志”呢?其实就是前面说的“不慕虚利”。“示志”而能“自娱”,也就是能“乐道”了。最后两句是传文的结束语,结得轻松,颇有余韵。

查看更多
【《五柳先生传》问题探究】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94992/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