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如梦令》

教学分析

在六备看到有网友和鸿雁一起讨论《如梦令》的教学,又像上次看到网友“东小六人行”教《冰冻的梦》一样,手心发痒,加上和女儿正在同步读宋词,对这首词有点儿不读不快的感觉,于是,在不参考别的资料的前提下,和它进行了一次零距离对话。

我读《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首短短六行的小词,传唱了千余年,可见此词的韵味之无穷。不妨用还原图景的办法来看看词中都写了什么。词从“日暮、兴尽”写起,而实际上它给人的遐想是从兴起就开始的。一个风清云淡的日子,词人和朋友一起乘一叶小舟顺流而行,清清的溪水从脚下缓缓流去,偶尔还可看到嬉戏的鱼儿拍起几朵水花。她们来到一处视野开阔的水流处,停下来,上岸休息。溪边的亭下,清风徐徐,送来缕缕荷花的清香。如此景致怎能不让人尽情欢畅。作诗、吟酒、采荷、戏水,读者可以恣意想像所有可以舒展心情而又不失雅致的活动。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然而游人们依旧余兴未尽,哪里想立刻回去呢?任随小船继续顺流前行,却不知离家越来越远,行至藕花深处才猛然醒悟:天啊,走错路了啊!你笑侃我、我嗔怪你,赶紧调转方向吧。一阵忙乱不要紧,惊扰了已经归家的鸥鹭。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小船满载着兴奋回行。当然,这些都是遥远的回忆了。也许当词人写下这些时正在和朋友一起游玩,由眼下之景忆起往日之情,也许正独自一人怅然,借这曾经的欢愉慰藉一时的孤寂。不管怎样,这曾经的欢乐啊,总不能让人忘怀。这首词在逻辑上的安排非常清晰,因日暮、沉醉而不知归路,不知归路自然引起误入藕花深处,争渡、惊起鸥鹭皆是按照前面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这首词哪里让人念念不忘?首先,词中所营造的生活场景生动如在眼前,景中之人无忧无虑、轻松活泼的生活状态让人喜爱而向往。这场景和状态也是词人心境和情趣的流露,这些都让整日为世俗羁绊的我们留连和神往。其次,“兴尽”一词意味深长。词中说“兴尽晚回舟”,然而,从后面的词句来看,词人果真“兴尽”了吗?没有。不然,为什么词作不写先前之兴,反而写下归途之中的插曲?因为词人的心思还停留在玩兴之上,才会因着醉意而忘记回家的路,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就算真的发现走错路了,也并不恼怒、并不担心,还是“争渡,争渡”。也许有读者会说,争渡是为了早点回家啊。其实不然,争渡本身就是一种玩乐。词中连用两个“争渡,争渡”,极度形象地再现了船上的忙乱和欢闹,进一步凸现这种欢闹场景的是下一句“惊起一滩鸥鹭”,即便天色已晚,小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还有闲情看那被她们惊扰的鸥鹭,游兴之未尽可见一斑。也正是这意犹未尽才使得作品余韵悠长,让人千般沉醉,万般想像。

这首词在教学层面上有哪些可取之处:

一、通过教师的解读引导学生全身心贴近词作的语言,尽可能用自己的想像还原出词的画面。这画面既是词之意境,又是词人之心境。这乃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在此基础上,可有选择地揣摩“沉醉、兴尽、误入、争渡”等词语在传递词的情趣上所起到的作用。

三、通过对词作意境的把握,初步感受一首好的词作所应具备的特点。此处不妨和《清平乐·村居》对比。两首词都是语言浅白,意境活泼、清新。

四、由此词而唤起部分女同学对易安的关注和喜爱也未尝不可。

查看更多
【我读《如梦令》】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917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