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牛打架:死顶
牛犊拉车:乱套
牛犊子扑蝴蝶:看着容易做着难
牛粪堆上的蘑菇:好看不好吃
牛给羊抵头:仗着脸上
牛角尖对牛角尖:对好(尖)
牛角上挂稻草:轻巧(比喻说得十分简单,容易)
牛龛里的虫:硬钻(比喻硬往里挤)
牛拉汽车:怪事一桩
牛栏里关猪:靠不住
牛栏里伸进张马嘴:没你开曰的份儿
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
牛郎织女相会:年一次
牛奶里掺墨汁:黑白混淆
牛皮袄子反穿:逗虱子走穹路
牛皮鼓:声大肚子空(比喻声势大,但没有实际内容)
牛皮鼓,青铜锣:不打不响
牛皮鼓湿水:不响
牛屁股缝里的牛蛇虫:叉会钻空子,又会吸血(比喻极坏,既会投机钻营,又到处吮别人血)
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盯(叮)上不放
牛屁股后面念祭文:说空话
牛身上拔根毛:无伤大体(比喻不损害到整体)
牛身上拔根毛:不在乎
牛死日也落:祸不单行
牛蹄子两瓣:合不拢
牛蹄子上供:就显你角(脚)大
牛王爷不管驴的事:各管各的
牛向上爬蚂蚁:不显眼
牛眼看人:高瞧了你
农村的老黄牛:苦了一辈子
骑老牛追快马:望尘莫及(比喻别人进步发展快,自己赶不上)
骑牛找牛:老糊涂
骑牛追马:望尘莫及
牵牛过独木桥:难过
牵牛花儿当喇叭吹:闹着玩
牵牛花讨好:顺杆爬
青草喂牛:有嫩的咬了
劝牛不吃草:白费口舌
三个饯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含有不值得的意思)
晒于的牛粪:文制制(制制)
生成的牛角:直不了
生成的牛角:拉不直
水牛背树时:轻而易举
水牛吃了萤火虫:肚里明白
水牛打架:勾心斗角
水牛过小巷:转不过弯来
水牛身上拔根毛:毫不在乎
死牛拉木马:动不动
唐三藏撞见牛魔王:舌头短截
天生的牛性:古怪
铁打的耕牛:动不得力(犁)(比喻不能用力。有时表示气力不足。有时表示无能为力或有力使不出)
铁铸黄牛:开不得犁
兔子驾辕牛打套:乱套了
温火爆牛肉:慢工夫
蜗牛的房子:背在身上
蜗牛赴宴:不速之客
蜗牛壳里睡觉:难翻身
蜗牛赛跑:慢慢爬
蜗牛走路:慢腾腾
瞎牛撞草堆:碰着就吃
鲜花插在牛屎上:不配
小牛架大辕:光蹦得欢拉不上套(比喻只能指手划脚,来真的就不行了)
野牛闯进火海里:有命没毛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真可惜(比喻真值得惋惜)
一根牛毛破八瓣:分的真细(比喻一点也不疏忽大意)
一口吃个牛排:贪多咽不烂
硬牛皮:看你咋吹
找擀杖摸到牛犄角:别扭出穹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