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提示:
本板块由沈从文的《腊八粥》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二篇文章构成。无论是腊八节的腊八粥还是元宵节的元宵都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传统食品。本板块正是凸显“民俗”这一主题。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让我们借助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位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引领学生走近“民俗”,感受“民俗”。
3——1腊八粥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
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关资料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设计方案二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