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文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维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过程
一、课前回顾
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对五位义士的死作了高度评价,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含义。这五位义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与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______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是_________,1932年获__________奖。
三、音形辨识
沁( )人心脾 靴( )子 一爿( )
鬈( )曲 赊( )账趿( )拖鞋
蹙( )眉 时髦( ) 褶( )皱
脚趾( ) 诧( )异 断炊( )
四、问题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1.找出文中关于格斯拉兄弟肖像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逐步展现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鞋匠格斯拉的理想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纳小说的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检测
写一段人物肖像,体现人物的职业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教)后记:
《品质》学案答案
了解作者
英国 《福尔赛世家》 诺贝尔文学奖
音形辨识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鬈(quán)曲
赊(shē)账趿(tā)拖鞋蹙(cù)眉时髦(máo)
褶(zhě)皱脚趾(zhǐ)诧(chà)异断炊(chuī)
问题探究
1.略
2.(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橡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2)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在看过靴子的样品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作者在介绍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时有一些评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纯”、“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人物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术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在这一部分中已经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3)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靴子上。他对自己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双靴子的工钱”)。
(4)面对大公司精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活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
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
3.这是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4.见《教参》第88页
5.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6.(1)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
(2)明净、简洁、抒情的风格
(3)叙事线索清晰,材料多而不显零乱。自始至终以“我”让老靴匠做靴子为线索,通过做靴子的所见所闻,去刻画人物。
(4)采用双线索的叙事方式。本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线是店铺的兴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