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一面知识点

基础知识

《一面》是我国当代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讲解一下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一面知识点

一面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学习本文有帮助。

一、原文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jiào)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②。《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上赫(hè)然印着“鲁迅译(yì)”三个字,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ào)悔自己的莽(mǎng)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niǎn)着那张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suō)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老板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抽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③。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zēng)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nüè)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三、字词

地窖、书脊、赫然、鲁迅译、切边、殷勤、懊悔、莽撞、窘相、捻着、踌躇、摩挲、苗头、大病新愈、颓唐、精神抖擞、打眼、憎恶、陡然、虐待。

注意读音:书脊、鲁迅译、窘相、踌躇、摩挲、颓唐、憎恶、虐待。

四、课后练习

读书与“读”人

①我在读书时,常常油然想到人;我在与人交往时,又常常油然想到书。这些年来,读书也“读”人,兼收并蓄,觉得益莫大焉。

②我的长篇报告文学《科技帅才蒋新松》就是这样读书又“读”人的一个结晶。

③记得我初次采访蒋新松时,心灵为他坎坷的人生久久颤动:他的童年少年,适逢日寇入侵,颠沛流离,失学失业;解放了,他考入上海交大,被选为留苏预备生,偏偏患上肺结核,痛失良机;毕业了,踌躇满志,要搞科研,却被扣上一顶“右派”的帽子;粉碎“四人帮”,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他又失去多年相依相伴的妻子。但是,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使他颓丧,在十年动乱中,他帮助鞍钢搞出了三项大型自动轧钢装置,都获得了全国科技大奖……

④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蒋新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司马迁受宫刑而后著《史记》,孙子膑足后有《兵法》……都是他们发愤所为也。”他向我谈起,学生时代爱读《哥白尼传》。创立“天体运行论”与“宇宙无限说”的哥白尼和布鲁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曾使他受到震撼。由此我找到了一把打开他心扉的钥匙:他阅读了这些中外名著,深深地受到司马迁、孙膑、哥白尼、布鲁诺在痛苦中的非凡表现的激励,他才走出困境,走向了成功。

⑤当我再次采访蒋新松时,他已经是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他开拓了我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研制成功深潜6000米水下机器人,因而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我惊异于这位已获殊荣的院士仍衣食俭朴,工作如痴。我们朋友般地深谈时,他忽然问我:“老徐,你喜欢范仲淹吗?”我说:“喜欢啊!”他于是孩子般天真地握起我的手,直呼“知音”,为我背诵《岳阳楼记》。背到后半部时,尤其神采飞扬:“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啊,透过蒋新松诵读名篇而敞开的心扉,我又一次透彻地看到他的思想的脉络,中华传统美德是他精神的又一支柱。

⑥于是,我油然想到书籍的启迪功能,想到读书的重要,想到学生时代读过的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话“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好一个“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蒋新松不正是这样,博闻强记,多思多问,求博,求深,求精,才从文学、史学中,从异域科学家著作中汲取了营养和力量吗?可以说,“读”人使我更好地理解了读书,读书又使我更好地“读”人。于是,我深感诸葛亮当年向儿子灌输的读书经验,堪称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经典,值得长久地吟哦,长久地思索回味,它给人以长久的启迪。

1.第③至第⑤段主要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叙,文中能显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语言有两处,即(),()。

2.文章表现了蒋新松哪些高尚的精神品质?

3.书籍对蒋新松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产生了巨大作用,找出阐述这个意思的一个议论句,用横线标出并说说它和记叙的关系。

4.文章详叙了蒋新松(), 略写了他()经历。这样安排内容的作用是()。

5.根据全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本文题目的理解。

答案:

1.顺叙 记得我初次采访蒋新松时 当我再次采访蒋新松时

2.(1)衣食俭朴,工作如痴。(2)有广阔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3)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3.(1)第四段中的“他阅读了这些中外名著,深深地受到司马迁、孙膑、哥白尼、布鲁诺在痛苦中的非凡表现的激励,他才走出困境,走向了成功。”(2)第五段中的“通过蒋新松诵读名篇而敞开的心扉,我又一次透彻地看到他的思想的脉络,中华传统美德是他精神的又一支柱。”(3)第六段中的“蒋新松不正是这样,博闻强记,多思多问,求博,求深,求精,才从文学、史学中,从异域科学家著作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吗?”议论是记叙内容的升华。(或“议论点明了所记内容的实质。”“议论是所记内容的深化。”)

4.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过程(或“从文学、史学中,从异域科学家著作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度过难关,走向胜利的过程”) 坎坷的人生经历 突出了中心(或“突出了蒋新松高尚的精神品质”)

5.略

一面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大家在学会知识点后一定要就是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更多精彩内容会持续为大家更新,敬请关注!

查看更多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一面知识点】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88469/
基础知识推荐
热门基础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