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唐代由盛转衰,一场有名的战乱是分水岭,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

大灾难,当时各地是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期间,有一位老人流落到了四川成都

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草屋,暂时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场暴雨湿透了屋内的衣被,面对

漫天狂飞的茅草和破败不堪的草屋,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一部不朽的诗篇就

这样诞生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

建士大夫之家,他自幼学习刻苦,七岁时便学会做诗,到了十四五岁,其诗已备

受前辈诗人的称赞。他曾在洛阳住过三年,与李白成为好友。杜甫三十五岁来到

长安,本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可是处处受到排挤、打击,就连小儿子也活活地

饿死了,这苦难悲惨的遭遇,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

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于是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统治者。

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

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

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

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

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他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晚

年他流浪在潭州、衡洲、耒阳一带,船成了他的家,长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

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

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后抵达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

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他感到

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

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次年的

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

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

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

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

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

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

律。此诗为乐府诗,属于古体诗。

2.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

歌。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行”是乐曲的意思。二者

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李白的《长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这一类。

3.“……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

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四、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听清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3.研读第一节:

①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秋风破屋)

②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卷、飞、渡、洒、

挂、罥、飘转登动词,渲染出了风的威力)

③ 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④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⑤ 学生齐读第一节,想象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情景,注

意读出诗人的心情。

4.研读第二节:

① 指名朗读第二节。

② 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③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游戏……)

④“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

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

苦中苦”)

⑤ 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

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为了不值钱

的茅草而疾呼,足见诗人已是贫困交加。诗人尚且如此,寒士如何?黎民百

姓又如何呢?可想而知。)

⑥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⑦ 学生齐读第二节。小气吗?吝啬吗?都不是。

5.研读第三节:

① 学生齐读第三节。

②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③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读第三节,看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进

行赏析。(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

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

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④“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

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⑤ 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

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

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⑥ 学生齐读第三节,体会诗人不幸遭遇后沉重悲苦的心情。

6.研读第四节: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

床湿,长夜难彻——诗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

己的不满吗?我们一起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眼前

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由眼前个人不幸想

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

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甚至为了

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何等恢弘

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

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是杜甫这首诗之所以

光焰万丈,千古不朽的原因。

7.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

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

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饱含感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五、感悟杜甫: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假如

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

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六、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

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

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

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

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

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

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

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

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

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

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

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内容改写成一个场面描写,注意用语言、

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方法,让人物形象突出。

第二课时《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过故人庄》

一、检查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导入

田园诗,就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汇集在唐诗的灿烂星河里,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盛唐田园诗人孟浩然,走进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

三、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

名,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

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早年隐居鹿门山,闭门苦读,后漫游吴越。

年近四十应试不第,失意而归,后从事小官,三年后患病卒。他的诗多写山林静

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

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其诗风格平易清淡自然,有超妙之趣。

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五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四、提问: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近体诗中的绝句,五言绝句。

五、多形式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

2.结合注解粗通大意,落实有关字词含义。

①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②具:准备。具鸡黍:杀鸡做饭。

③合:环绕。

④轩:指窗户。

⑤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⑥郭:外城。

⑦把酒:端起酒杯。

⑧待到:等到。

大意:诗人应邀赴约 ——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老朋友准备的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农家去做客。小村掩映在绿色之中,青

山横卧在村外。推开小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起桑麻农事。酒足

饭饱,临行时,主动提出重阳节时还要来赏菊花、喝酒。

六、分析诗句

1.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

提问: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主宾关系

怎样?

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2.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

提问: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美,美在诗新,谈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

3.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

深情厚谊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谐而幸福。

4.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的依

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5.合作探究: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

的民风也让他想再来,从而表现了朋友们真挚的友情。

七、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八、小结: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

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这首诗看似平淡,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

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首——朋友盛情邀请

颔——描写乡村美景

颈——畅饮款谈农事

尾——相约明年再来

查看更多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8730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