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二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记住历史 珍惜和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二

1新闻两则

2芦花荡

3蜡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兴趣情境导引

师:同学们,新的学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必将使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新的长进。本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同学们读过哪些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

生1:我在假期中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我认为战争能造就人,大家看,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成就了多少英雄人物啊,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嘛!

师:照你这么说,你是赞成战争的了?

生1:基本上是这样。我是一个男孩,长大后我希望从军,我愿意驰骋疆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看过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我认为,战争,离我们越远越好。

生3:我觉得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失之偏颇。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我们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而对于正义的战争,我们必须支持,因为,只有消灭了一切侵略者和剥削者,我们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与自由。丘吉尔在《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中有这样一句精彩的话语:“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全体鼓掌)

师:说的太好了。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必要时,我们应该勇敢地迎接战争,保卫和平。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篇表现战争的微型小说,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他是怎样表现的。

(投影微型小说)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师:大家已经默读完毕,现在,谁先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作者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哄堂大笑)

师:你说的有些道理,只是过于宽泛,不确切。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生1:我想,是一个男人和他堕落了的女朋友的故事。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4:这个男人可以看成是一个战士。

师:很好。请你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4:小说开头告诉我们:“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这样,我们有理由认定这是一个战士。

师:很好。战士在疆场和敌人英勇的作战,而他的女朋友却在家乡堕落了。大家想想,是什么让她堕落的呢?

生5:我想,一定是她自身的原因吧。

师:你有根据吗?

生5:(不好意思)没有根据。

(同学们又笑)

师:大家能不能从小说的题目发现些什么?

生6:老师,我知道了,是德军让她堕落的。因为小说写的是“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师:非常好。这就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到而深刻的一面。这是一位法国作家写的微型小说,他启示人们:德军践踏过的法国剩下来的东西难道仅仅是废墟、瓦砾吗?不!还有被践踏的灵魂!因此,医治战争的创伤不单是重建家园,更重要的是医治那些堕落的灵魂。那么,同学们能推知小说的背景吗?

生7:老师,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呢?

师:对!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因为小说告诉我们说是德军。

师:非常聪明。这样,我们就大体把握了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在学习第一单元时就应该这样去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生:老师,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方法吗?

师:没有绝对的方法。但阅读叙事性作品有一些基本的方法。

生: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师:首先,我们应该抓住文章的题目,题目,一般说来,就是文章的眼睛与灵魂。其次,要细细品味文章,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再其次,我们还应该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库存,展开联想与想象,力求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

相关知识链接 怎样阅读叙事性作品

1、 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划分层次,理出线索。

3、 概括段意,画出重点语句。

4、 归纳中心: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写。

5、 分析写法:可从语言特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去分析。

范例1 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1、这是一篇新闻稿。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 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解答: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相关知识链接:什么叫新闻?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 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范例2 如何整体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层又分三点具体报道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解答:

这则新闻,重点报道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情况,并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解题方法链接

1、 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 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 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 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 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范例3 如何把握《芦花荡》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

分析:

老头子是广大群众中普通的一员,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抗日爱国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他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家乡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木桩子的水域,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更须注意的是,老头子不是一个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代表。他,以及那两个女孩,还有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无不证明着这一点: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解答:

老头子是一个抗日英雄的形象,他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老当益壮。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这一形象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解题方法链接

1、 从具体的事件描写和矛盾冲突中感知人物性格;

2、 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

3、 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把握人物性格;

4、 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中判断人物性格。

范例4 怎样把握《蜡烛》一文的思想内容?

分析:

首先看写了什么人。这篇战地通讯主要写的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苏联红军战士的故事。其次看写了什么事。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浴血奋战,有一个年轻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她不顾年老体弱,不管千难万险,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摆正烈士遗体,吻了烈士的嘴唇和前额,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再次看关键性的语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解答:

通过写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苏联红军烈士的故事,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解题方法链接

1、 看写了什么人;

2、 看写了什么事;

3、 看故事发生的背景;

4、 看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范例5 怎样体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的深刻内涵?

分析:

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滔天罪行,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首先,雨果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 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雨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谴责强盗政府,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其次,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见解,非常深刻。圆明园当时虽然是皇家园林,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非常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来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解答:

雨果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尊重和同情,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

解题方法链接

1、 分析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细读文章,寻找“文眼”,挖掘文章主题;

3、 抓住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展开想象的翅膀,推己及人,感悟伟大的襟怀;

5、 利用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课后习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范例6 怎样理解《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主题?

分析: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与愿望。

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被屠杀者的悲苦凄惨。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言只字。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凶残,对残杀者的野兽行径感受得更为深切。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罄竹难书。

像萨特一样,我们也感受到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血腥屠杀,那位老师决不苟且偷生;从死者的遗言可以想见,人们怎样怀着对亲人的爱而从容面对法西斯匪徒的枪口。

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解答: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解题方法链接

1、 抓住文章标题,看看作者要突出的是什么;

2、 理清文章内容,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3、 找出关键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4、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问题2 品味文章的精彩片段

师:整体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对文章的初步阅读,要真正读懂文章,读出味来,还必须对一些精彩片段细细品味。

生:什么是精彩片段?

师:就是那些表现生动、独到而又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

生:怎样才能发现它们是精彩片段呢?

师:首先,要联系文章主旨去品味,那些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文章主旨的就是精彩的;其次,要与自己的阅读矿藏进行对比,并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去品味,那些表现独到而又准确的,常人所不能言,自己写不出的,就是精彩的;再次,那些情感浓郁、含义隽永,给人以心灵陶冶、思想震撼的,也就是精彩的。等等。

生:是不是就是我们阅读过程中最激动、最感动的那些地方呢?

师:说得好!最能激动我们,最能感动我们的,也就是作者最花心血的地方,也就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其实,不仅是内容,写法上的新颖与独到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效法的,我们也应为写作技巧的高明喝彩。

生:品味精彩片段有那些方法呢?

师:一般说来,对任何一个精彩片段的品味都不能也不应该离开对文章全局的把握。因此,必须从整体着眼,结合具体的文章赏析;对于一些有比喻和象征义的句子,首先要弄清它的比喻与象征义;对于有深刻含义或有弦外之音的语句,更要认真揣摩,直到了然于心;对于用词精妙、句式精致、标点精确的句子,可以通过变换词语、句式、标点来体会作者的匠心。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反复诵读,用心揣摩,最好能倒背如流。

相关知识链接 如何品味精彩片段

1、 着眼全篇,是整体背景下的局部揣摩;

2、 细致分析,从内容到手法去体味;

3、 联想想象,既融入其中又跳出其外;

4、 反复诵读,了然于心,倒背如流;

5、 勤于动手,圈点、批注,不断增进。

范例1 感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磅礴气势。

分析:

首先,我们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还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再看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古到今,谁见过这样的气势?谁见过这样的军队?而敌阵业已冲破,我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一个“冲破”,一个“横渡”,多么有力,多么激动人心。

解答:

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弘的气度。

解题方法链接

1、 抓住文章的整体背景感知其气势;

2、 抓住片段中的语言组织感知其气势;

3、 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感知其气势;

4、 联系作者的有关情况感知其气势。

范例2 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分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 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解答:

这一片段显示出谋篇布局的匠心,谴词造句准确精练,语势铿锵有力,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解题方法链接

1、 联系上下文把握构思的精妙;

2、 通过比较体味谴词造句的精练;

3、 立足整体感受语言的气势;

4、 细心揣摩有特殊意味的语词,如“不料”等。

范例3 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分析:

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如果换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意思虽然一样,但感染力显然不如。

解答: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

解题方法链接

1、 对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可以通过把修辞部分还原成普通语句的方法进行鉴赏;

2、 深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范例4 解读《芦花荡》开头的环境描写

分析:

任何环境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有时,它也能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如课文中“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前的对气候和枯木桩子的描写。

那么,课文开头的这段环境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于是,“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于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解答: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环境描写的赏析,首先要扣住它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或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来考虑;然后再来研究描写本身是否真切、生动、简明。当然,如果我们能对写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就更有利于我们迅速、准确地把握。比如,如果你知道孙犁的作品总是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话,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范例5 赏析课文中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那一段话。

分析:

心理描写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任何心理描写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反映。课文中的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是,这一次却要带着挂花的人进去。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解答:

这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生动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心理描写的赏析,也要紧扣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甚或推动情节的作用来分析。既然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就必须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此时此地的有关背景细心揣摩人物心理。

范例6 赏鉴《蜡烛》结尾的两段文字。

分析:

这里首先突出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唯一珍爱的东西,强调其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烈士的至高无上的感情。作者有意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成“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最后的抒情议论突出了中心,深情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把这两段文字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它是不会熄灭的。”那么内涵和意义就有天壤之别。

解答:

烛光是南斯拉夫老妇人对一个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深情义;烛光是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情谊的象征;烛光是残酷战争中的优美人性之光;烛光,永远温暖在人们的心头。

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作者形象性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可以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假设、比较获得。就这段文字而言,就是通过将地点、人物、抒情性语句的转换,在比较中感知作者对事件的认识,感知文章的深层内涵的。

范例7 品味《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集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分析:

文中集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主要体现在第三自然段。

首先,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将之称为世界奇迹。接着,作者将之与另一世界奇迹巴特农神庙进行类比,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再用“请您想象”引起一连串的精彩描绘,展现圆明园令人惊骇而不可名状的梦幻般的美妙。

解答: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接着与巴特农神庙类比,指出圆明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圆明园是幻 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通过具体描绘,生动地告诉人们,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华丽而伟大的建筑。本段是世界伟大作家的语言艺术与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的精美融合,美不胜收。

解题方法链接

1、 用圈点法精读;

2、 潜思默想体味;

范例8 欣赏文中的反语。

分析: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他们的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雨果对英法的这一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如:“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解答:

文中的“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是模拟强盗口吻说的,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课文最后雨果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含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反语,哪些是反语;其次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是细细的品味。

范例9 研读《亲爱的爸爸妈妈》正文前面所引萨特的名言。

分析:

萨特的话非常精辟,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跟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致之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引子。而读了全文后,回味起来,萨特的话无疑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解答:

“沉重”与“美丽”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沉重”的是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纳粹将整个小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是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

解题方法链接

1、 联系上下文思考,看看作者有没有对此矛盾的说法有所解答;

2、 领悟作者认识问题的角度,学会辨证思维;

3、 用心揣摩,反复诵读。

范例10 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分析:

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民族自居,要消灭劣等民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解答:

人们在纪念,历史在人们的眼前重现,于是,历史与现实在这凄风苦雨中融合;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荒谬的是纳粹竟然以优等民族自居,残忍地屠杀他们所谓的劣等民族,真实的是历史的残酷与现实的这一切。

解题方法链接

1、 抓住矛盾,努力解决这矛盾;

2、 从上下文的具体表现中全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矿藏,深入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问题3 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生:欣赏了这几篇文章,我们感到无比激动。

师:很好。能具体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生1:我认为这几位作者都饱含激情,生动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比如西蒙诺夫的《蜡烛》,借助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为苏联红军烈士安葬并亲手点上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的喜烛,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令人无比感动。

生2:我感到这几位作者表达都非常精彩。比如毛泽东的《新闻两则》,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叫人读来热血沸腾。

生3:老师,我觉得读这些文章都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我从这几篇文章中认识到哪些是美好的、值得歌颂的,哪些是丑恶的、应该鞭挞的。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确实,我们在阅读时既要看到作者是如何生动而深刻的表现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的,也要细细品味作者的精彩表达,更要从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如何从阅读中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生:老师,如何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呢?

师:一般说来,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悲苦、欢乐和追求,只有用心去理解心、碰撞心,才能达到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其次,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的现象,思考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因为只有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准确深刻了,我们才能比较准确深刻的领悟作者对生活的表现,甚至在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对生活更深的认识;第三,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交心”,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味,从而增进自己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能力。

生:老师,我们从课文中该怎样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呢?

师:好的。下面我们就联系具体课文谈谈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吧。

相关链接 怎样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1、 从阅读中领悟。好的文章都能深刻有力的反映生活,总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读好文章就是和智者交谈。

2、 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生活是最好的学校,只要我们认真体验,处处留心,总能有所发现。

3、 于自我思辩中提高。自我思辩的过程就是砥砺自己言行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思想品味的过程,就是增进自己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能力的过程。

范例1 从《新闻两则》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情感熏陶?

分析:

渡江战役开始于1949年4月20日晚,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突出了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解答:

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他们英勇善战,所向无敌;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是真正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其次是联系当今与自身的实际认真思考,由历史而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范例2 怎样理解《芦花荡》一文洋溢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在于传奇色彩。无论理解内容还是揣摩写作,都要抓住这个特色,才能激发兴趣,理解透彻。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从中,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解答: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富于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读之使人在赞叹中振奋。(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抓住文章的传奇色彩进行理解;其次要认真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第三,作者是把老头子作为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代表进行表现的,我们应从中认识到中国人民的英勇,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一豪情。

范例3 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分析:

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解答: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1、 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感知人物形象。

2、 探究文章写法,揣摩作者的立意与表现重点。

3、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和想象。

范例4 如何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

分析:

中国是被掠夺被损坏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便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感到,作为一个法国作家能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如果雨果有一点点奴颜媚骨,就可能迎合布特勒之流,迎合政府当局,就不可能仗义执言。雨果是在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铁骨铮铮,难能可贵。

解答:

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作家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展示出一个伟大作家的博大胸怀和伟大人格。(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要准确把握雨果的严正立场;其次,要设身处地的去比较分析;第三,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体验认识。

范例5 怎样理解《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引用的迪桑卡的诗句?

分析:

这些诗句歌唱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的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解答:

这些诗句歌唱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1、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局部。从全文对纳粹残忍地杀害无辜孩童的控诉上,我们才能深沉地感受到作者引用这些诗句时内心的沉重。

2、 在生与死、天真与残暴的强烈反差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诅咒罪恶的战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范例6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分析:

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辩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

解答:

作者特别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个日本人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一方面是为了对比,另一方面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1、 从文章的立意考虑,看看它与中心和主题的关系;

2、 从内容本身的对比关系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意图;

3、 再从这两人的特殊身份去分析,认识事件的倾向性。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二】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8670/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