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因刚开始接触朗读,常会出现唱读、拖调、缺乏感情等现象。如何让学生读好书呢?
一、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如果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移情悟意,换位体验
换位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入境的水平。例如《我不认识你》中“那个同学生气地问高士其的话。”我首先问学生:“有什么事让你生气过吗?”再说:“那么,请你们也带着有过的这种生气的心情来读那个同学的话。”我发现学生都读得很专注,进入了“角色”。
三、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像,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如《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四、引入竞争,激发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想读好书的愿望,并能使学生发挥出最佳的朗读水平。我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我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我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大王,让得奖的小朋友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五、读后讲评,扬长避短
教师要抓朗读后的讲评,而且讲评比朗读前的指导更重要,千万不能读完了事。教师讲评时要以表扬为主,当然,错误之处也应该明确指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评议,说出所以然来,评后再让学生对比着读,扬长避短,力求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