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读教学的古代视角——我思故我在

教学分析

浙江杭州市下沙二小 姓名:蒋尔云

新阅读教学的古代视角——我思故我在

作者简介:本人从事教育事业12年,曾在小学教过7年,中学教过3年,在民办学校教过1年。这样的经历使我有了较为开阔的视野,较为扎实的积累。获得过县级星级教师和教坛新秀的称号。教学中,本人努力做一名研究型,专业型教师,注重科研来提升自己。

正文

用一句哲学家的话做题目,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对阅读本质的进一步认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自然哲学使人精邃,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正是在阅读中,人投入了自身的劳动,才造就了这些新的品质。真正的知识更多来自思考而不是书本。读书太多不思考,头脑膨胀而压抑,朱熹说:“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释卷而茫然。”

然而在有些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歧途,陷入了误区。例如以知识为中心,围绕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解释词语、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等方面提问,把文章分析得清澈见底。把一个“七宝楼台”,的楼也拆了,瓦也揭了,梁也拆了,分解给你看。再例如,往往书还没来得及读,文章还没来得及理解,一下子抛出一大串问题,辩驳、争论、游离于文本之外,天马行空、满堂问、满堂答,以学生“架空讨论”代替老师的架空分析。这样的思考使学生无从下“脑”,没有兴趣,找不到自己的生命主体,“我思反而我不在”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思考了。“我思我在”了。

(一)形象思维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声。”如何引导学生想象呢。

1.切己体察。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体察语言形象。如《五月端阳》这一课描写关于端午节做香袋、包粽子、家家户户挂菖蒲的文字,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谈一谈,感受文中描写的生活气息。

有些文本意象,让学生动手绘画,可慢慢沉浸于文中意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想想、画画“春色满圆”,让学生体会。

有些课文情节、情境可引导学生表演,使学生在一种虚拟实践中产生一种新奇体验,让学生在想象中获得切身感受。

2.朗读中想象。

朗读由视觉神经所感受到文字,经过传导中枢神经到大脑,再由大脑通过处理由传导中枢到口,变成有声语言。这个过程中大脑中高度集中注意,必会形成表象思维。

例如朗读“你把阳光带给山谷,让积雪化成淙淙泉水;你把细雨带给土地,让种子闻到泥土香味”。在读过程中,山谷、积雪、细雨变化为头脑中意象。

3、再造想象。

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不确定区域也能引发读者想象,不用想象将空白填满,无法完成对作品审美消费。作品中意义空白,不确定区域也能引发读者想象,不用想象将空白填满是一种浪费。觑得作品似是而非模糊处,计白当黑空白处,以一当十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翅膀。如扩写古诗、续写结尾、补上省略号内容等。再如补写文章结尾,将省略号内容补上等等。

(二)整体把握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什么是整体把握呢?一篇教材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统一体,作者把一堆零件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程序组装成一部机器,出现了孤立部件没有的新质。零部件虽有联结或传递能量功能,但它们各自不能成为生产力,而机器能成为生产力。所以学习教材不应以字词句为重点,而要学习课文如何言之有物、有序、有法、有理,这些都不见于部分而存在于整体之中,所以对一篇篇教材必须整教整学,不应零打碎敲。

钩玄提要的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由浅在意义转入深刻理解关键环节。势必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功夫,使厚书变薄,长文变短。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体构成要素,作者思维特点,语段关系,内在逻辑方面钩玄提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作者写文章思路一步一步去认识,理解作者如何表达,主要从整体高屋建瓴的读懂课文,努力造成一种能使学生和作者共同思路和语言教学情境。

1.寻章摘句:直接从文段中摘取提示性或总结性语句,或将体现主要信息语言材料提取出来,组合成新句子。例如《台湾蝴蝶甲天下》、《桂林山水》中每小节开头都有提示性,总起性语句。这种信息筛选难度较小。

2.抽象综合式概括。从原文材料中合并非主要信息,抽出共同具有本质属性信息,进行综合性概括,这种概括难度大,应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例如《两块银元》,可先作提示列出提纲: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引导学生概括。

3、抓层抓要点。根据要点设计问题,或直问(直接问要点内容),或改问(问到要点以外去),或缩问(只问要点局部)或扩问(扩大要点范围)等方式,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例如:《访青藤书屋》可分为①②/③④/⑤⑥三部分,请概括三部分大意,并从①②部分中找出用得好的动词,③④部分写顺序。

(三)咬文嚼字

语言是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潜心领悟的。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咬文嚼字、表面看是斟酌文字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进行着充分的思考。在不少名家名著中,一些最原始细小问题,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也是最具语文味的。贾岛“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一推敲就两三年、让人佩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仅字、标点值得思考,其句子、段落都值得品味。可从语言声音节奏、色彩氛围、语调语序中推敲,体察作者怎样精确、省俭传神的运用语言、体察运用语言传妙。

在小学阶段,品味语言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应该以浅显方式出现,不宜过多过深。例如可以用比较法,对课文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办法,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如《背篼》这一课,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了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有同学说:“那是妈妈高高扬起手臂,在呼唤自己,”写得好,但说不出所以然来。本人把这句话换了一下,“那是妈妈在家里烧火做饭升起炊烟,在呼唤自己。”让学生体会。

当然,有时只需让学生想一想,不必过多去推敲。《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想:“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真见了这景的,再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然找不出这两个字来。合上书一想就是品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合上书多想想。

人类几千年的思维成果以书面形式保存,是人类思维训练的强大杠杆。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占有这些思维成果。轻视阅读,深层次问题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弱化,阅读对保护发展人类思维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作用。我们要以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小学阅读教学,引导他们在阅读中会思考、善思考。最后我还用那句哲学家的话结尾:我思故我在。

“新”阅读教学的古代视角

——浅谈新课改阅读理念中的古代传统理论基础——

邮编:310018 单位:浙江杭州市下沙二小 姓名:蒋尔云

电话:0571—86937007 13386539739

作者简介:本人从事教育事业12年,曾在小学教过7年,中学教过3年,在民办学校教过1年。这样的经历使我有了较为开阔的视野,较为扎实的积累。获得过县级星级教师和教坛新秀的称号。教学中,本人努力做一名研究型,专业型教师,注重科研来提升自己。

正文

这里的“新”指的是语文新课改教学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新理念。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登上更高的山峰。同样,阅读新理念中也有着一些古代传统理论的影子和蛛丝马迹,包含着对古人阅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古代一些阅读理论,也许更有利于深入理解新理念、推动新课改。

一、关于情感体验

“体验”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了19次之多,足见其对于情感体验的重视。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享爱审美乐趣。”

关于阅读中情感体验。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由此可见,古人读书就非常重视情感熏陶。《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读《西厢记》,读到“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时。”一时浮想联翩,不禁双腿一软,竟然跌坐在小山坡上。这正是披文入情的表现。宋人尤袤对阅读这样描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阅读正是给人强烈情感体验和愉悦才产生了这样的魅力。

如何披文以情呢?古人特别重视朗读和想象。

汉语语言本身具有独特音乐美:清脆美,声如裂昂;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老舍在《五月的青岛》中有这么一段话,声韵动听优美,极富节奏:“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波不高,船缓缓走,燕低低飞”。读了这段话,给人强烈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古人读书十分重视吟咏诵读。“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烂,秀才半”等等。吟诵不但是记忆的重要手段,也是融化感情的主要方法。吟诵把无声语言化为有声语言,在感性声调起伏中融化了感情。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身醉其意。

想象是情感体验的翅膀,刘勰谈到想象时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想象中,读者想像凌空而起,升腾变幻无穷画面。从中得到了充分情感体验。在想象中使学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二、关于读书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新课标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于“精”与“博”,古人有许多方法值得借鉴。

(一)关于精读

苏东坡在《又答王庠书》中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节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它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这种读书方法,讲的是每读一遍应有一遍特定目的,不可毫无指向,模糊读书。

那么每读一遍应有何特定目的呢。南宋史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说:“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划。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即所谓浏览→概要→鉴文→析句。浏览是对文章扫描,用跑读法。概要,是对文章要点概括,用跳读法。鉴文,是对文章鉴赏,用唱读法。析句,是对文章字句精华的深究,用吟读法。

叶圣陶对怎样读书有过这样的描述:“逐步循诵,摘出不了解处所,试把那些不了解处所自求解答。不了解处所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白了全篇或全章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归纳起来,是质疑自答→复读会意→细读深究,这三步与古人四步读书法异曲同工。

(二)关于“博览”

除了精读好课本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广泛课外阅读,丢掉了课外阅读,无异砍掉了一只臂膀。培养阅读能力,博览不可或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凡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都说明了博览的重要性。

当然,对于“精”与“博”的关系,还是应有先后顺序的,朱熹谈到“精”与“博”次序时说:“凡读一件便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亦易看……大率学者喜博,而尝病不精,泛滥读书,不若精熟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

三、关于阅读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培养良好习惯,是人才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主要因素。“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养成语文学习自信心和良好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那些良好习惯呢,古人对此有很多研究。

(一)善于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学之始,思之端”,“学者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都是要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吟咏诵读习惯

古人十分重视吟咏诵读的阅读习惯,桐城派强调,“以声入情,因声求气”。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问,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三)下批加注的习惯

毛泽东读书就非常重视下批加注,以促进思考。韩愈说:“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编。”

(四)勤于思考的习惯。

读书既要读熟,又要精于思考。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重读古人关于阅读的一些理论,让我感到古人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闪烁着智慧之光,对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仍然许多有益的启示。当然,古人的有些理论也难免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应科学鉴别,继承,更好的推进语文新课改。

查看更多
【新阅读教学的古代视角——我思故我在】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84150/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