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穿针引线──评析芮春燕教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分析

──评析芮春燕教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小学 陈 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篇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课文,只有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走进课堂,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才能真正打动学生,领悟其内涵。芮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紧紧地抓住了情感这条线索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的情感在感悟的过程中不断地升华。

用情感穿针引线──评析芮春燕教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借助媒体进行情感铺垫

芮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她并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文写作的顺序,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一开始,简单的回顾之后,就直奔课文的重点:文中描写的第二个场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内,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镜头。生活在平原地带的孩子,对于地震带来的可怕灾难是缺乏认识的,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芮老师充分借助了多媒体的作用,播放了一段地震的录像,那火光,那烟雾,那顷刻之间倒下来的高楼大厦,是极有震憾力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看到的是慌乱的人群,痛哭的流涕……这些场景课文中并没有着墨进行细致的描述,但芮老师巧妙地利用媒体,及时地填补了学生情感上的空白,为下文的理解,作了很好的情感的铺垫,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试想就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还在为一位素不相识的大陆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骨髓涓涓流出。这样的行为与精神怎么能不打动人呢!

二、感情朗读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有些句子蕴藏的内涵可能学生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特别是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很难找到贴切精当的语言来表述,但他们却能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法宝,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赏文。“你说说你为什么在读的时候要特别强调袭击?”“你能把李博士当时那种焦急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他们冒着生命危,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多么令人感动啊,你能把这种感动读出来吗?”这样的导语,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带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去朗读课文,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如课文两处描写了病房,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然而却身处海峡的两岸,一个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另一个是不知姓名的台湾青年,躺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的病床上,正静静地等着李博士抽取自己的骨髓去救治远在大陆的青年。芮老师抓住了这两个“静静地”,让学生想象人物当时正在想些什么,感受他们那平静的外象下起伏的内心世界。另外,课文中有两处转折的写法,也是采用对比的写法:在这场灾难中,这个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读到这一处,芮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他不清楚什么,清楚的是什么,再通过师生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文中人物的高尚情操。

作为一个新老师,能在踏上工作岗位才三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如此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灵活地驾驭课堂,实属不易。当然,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提出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堂课听下来,总感觉学生的情感还没有深层次地调动起来。如在播放地震的录像时,有些男孩面对如此悲惨的场面,竟然哈哈大笑,实在听来让人觉得刺耳。如果在播放前,教师适当地进行一些引导,比如创设情境,或者在放之前加上几句能打动人的导语,可能就能避免这些不必要的声音出现。另外,有些地方对语言的品味还没有到位,如果仅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来理解课文,可能只是一种朗读技巧上的演绎,而无法真正在情感上打动学生。

查看更多
【用情感穿针引线──评析芮春燕教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8286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