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
课堂练习
1、文中第二节有哪几次提到“趣味”?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2节四次,第一、二次写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第三次写女孩感不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地使她们有这种趣味。这些叙述,不仅为下文说明胡琴(音乐)的作用作铺垫,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童心的尊重和自己的一种平和的心态。
2、“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也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正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3、为什么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其“有意思”。“有意思”一词,不仅通俗易懂,自然亲切,而且照应了前文的“趣味”,使文章意脉一贯而下。
“有意思”包括三方面内容:胡琴价廉,可演寻常小曲,发音还可听,更重要的是在民间流行。这里叙述的语言,如数家珍,款款道来,亲切平和。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乐以教和)
2. “乐以教和”是什么意思?(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
3.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 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解析:“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4.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解析: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3.“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解析:“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课后拓展
除了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你认为还有什么有此功效,举例说说(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