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以及在运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的实践,我觉得: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能发展学生的认识,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得到提高。
一、让学生有所感知、感悟的重要性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学生是在被动的进行学习,总是等待着教师的灌输,没有多少自主锻炼的时间和机会。这样的语文教学,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出来了,但是却戳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而如果让学生对所学的文章从表象的感知,到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就能使学生由知、而觉、而悟,由渐悟到顿悟,到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因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充分调动感觉、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使感悟得到具体化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
读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真正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认识。对教材的感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教师不应该也没有权利轻易否定,这是对学生的学习乐趣的最大保护。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只能造就学生的唯唯诺诺,只会死搬教材,不会活学活用。这也是新课标中最不允许出现的问题。
(二)为锻炼学生的语感创设机会。
在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中,朗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北师版小语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诵读,在形象和感情的融合过程中,加深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也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对一些优美词句,还可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诵、会运用为止。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在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对文中语句具体情境化,这就是想象了。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特点,还应重视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心理感受。教学实践也证明:对于一些稍显深奥的文章,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还是难以有深刻的理解。如古诗《咏柳》,学生不易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可引导学生画简笔画,使学生有个感性认识,也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就能够有语感。但是,光有还不行,还需要学生在习作的时间中,学习熟练的使用词句,才能进一步提高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可根据范文,联系实际进行小练笔。如第六册的《山沟里的孩子》中,作者详尽的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放学的过程,在学习课文中,就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上学的经过,并学着写下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准确的掌握课文内容。这种片断练习,往往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坚持下去,学生的观察会变得敏锐,描绘也会变得精彩,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让知识、能力、情感相统一。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品味的同时,培养语感,并加强学生的实践。这样,让学生即学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也就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