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学习本课在故事中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揭示曹操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即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关键信息:
1、运用多媒体投影,播放电视剧中的“杨修之死”,以形象的画面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杨修之死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历史的天空去感受金戈铁马、唇枪舌剑、气势恢弘的场面和浓厚的历史感。中间再穿插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会给学生渲染一种历史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
2、采用加小标题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辩能力:
⑴ 课文叙述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可以让学生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对每一件事也有深刻的把握。
⑵ 讨论辩论才会出真知,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围绕“杨修为什么被杀?”让学生展开辩论,各抒己见,无论从哪个角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种宽松的、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为整个辩论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如“桃源三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等。这些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透着智慧,可读性很强。估计大家对杨修这个人物也有所了解,对他的故事也有所闻。即使没看著作,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也被几家电视媒体播了好多遍,从电视这个平台中也可了解到有关这个人物的知识。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在“杨修为什么被杀?”这个问题上都有话可说,有理由可辩,让他们在讨论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思维的支撑,故本节课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辩论,让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理由,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应该阅读过《三国演义》,对杨修这个人物有大体的了解,并对这个人物有一定的评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但”、“即”的不同用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2、了解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学习通过故事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音像材料,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教学评价方式:
⑴ 通过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想火花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⑵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⑶ 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⑷ 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想结合:
① 在研读赏析部分设置开放性问题:给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加小标题,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概括加上小标题,然后找其他同学评价一下加得好不好,能否概括整个事件。如果还不够完美,你如何给这件事加小标题,这时可以找开始加的那个学生谈一下别人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评价就可得到完美的回答。
② 在“拓展延伸”板块,同学可以把本堂课学过的知识继续延伸,对能否深一步解决问题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光碟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课文导入时播放开头部分,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那历史的天空,感受你来我去,横刀立马的战斗场面。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渲染了氛围。多媒体课件在本课的“读一读,写一写”、“整体感知”、“揣摩研读”、“拓展延伸”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的使用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课文,更好地比较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使课堂的容量更大。
【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音像资料,并纳入多媒体课件。新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备课时往往要花费很多精力。每节课对教师都是一个挑战,有时一节课涉及很多知识,提示我们要扩大知识面,注意多学科整合,对我们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课前与学生见面时,提前让学生预习,查字典掌握生字词和课下注释;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中重要的细节,便于理解课文;查阅课外书或利用网络搜寻与杨修有关的材料,为此后的讨论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杨修之死”的内容共需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第一课时,需40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希望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根据教材的难度,在本节课的“研读赏析”环节,让学生根据一个个小故事来概括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可以让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在这个基础上因势利导,稍加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合能力,会操作多媒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一、第一板块:导入
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杨修之死,配上其主题歌,让学生先进入那种浓浓的历史氛围。然后导入:相信同学们对“桃源三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等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它们都出自我国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去感受那金戈铁马、唇枪舌剑、气势恢弘的历史画面。
(说明:以情境引入课题,使学生先进入古代战场上苍凉的历史氛围,有助于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这个导语设计从从视觉、听觉方面刺激了学生,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第二板块:读一读,写一写
恃才放旷 疱官 分食讫 谮害 佯怒 麾军 绰刀 禀请
(说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一板块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础知识。)
三、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自读课文: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内容。
2、你认为可把文章分成几部分?并说出你的理由。
(说明: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从汉语的的特点出发,应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脱离文章整体单纯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本部分两个问题的设置,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梳理出本文的纲,纲举目张,抓住纲,整篇文章的框架就出来了。)
四、第四板块,研读赏析
请学生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从第一部分看,杨修为什么被杀?曹操仅仅因为这件事杀了杨修吗?
2、请给插叙的每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并复述,注意把握曹操的心理反应。
⑴ 改建园门──虽称美,心甚忌之
⑵ 分食酥饼──虽喜笑,心恶
⑶ 梦中杀人──愈恶之
⑷ 告发曹丕──愈恶之
⑸ 请吴质教曹植──因此亦不喜植
⑹ 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从曹操的反应来看曹操杀修之心,早已有之。
3、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和杨修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说明: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出发,重在解读课文本身,“潜心会本文”,在研读课文上下功夫。从字词句解读、段落解读和篇章解读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在这部分学生只有细读课文才能准确把握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五、第五板块:拓展延伸
大家议一议:
你对杨修被杀有何感想,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
(说明:阅读是为了吸收,吸收课文的思想以陶冶性情;吸收智慧,以提高自己的智能。学生自己可以读出心得,是为顿悟。)
六、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以“我看杨修”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说明: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贴近课本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导入板块,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来导入,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历史的美感,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浓浓的历史氛围中很自然地进入到了杨修之死的那个情景当中。为上好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第四板块研读赏析,让学生给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加小标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个个都很踊跃,其他同学也敢于评析,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评价能力。掀起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3、第五板快拓展延伸,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话可说,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同时又能总结本课的主旨,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把整篇课文串了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最后一板块,布置作业以“我看杨修”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课后来看,效果很好,很多同学上课没有机会发表意见可以在作业本上深入地谈,同时,又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大胆地说出来了,是一个很好的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