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考前练习

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了,你准备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古典绘画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累,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中国古代哲学浓缩和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必然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古典绘画的内在韵味和价值。将每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出,就如同在欣赏着一幅历史长卷,体验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绘画体现着精神,而精神又融于画中,从我国古典绘画中尤其能够体会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等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

②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的古典绘画艺术影响至深至广。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各家在天和人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旨趣并不相同,却又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逻辑思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及统一,以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③儒家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尊重爱护自然界中的万物。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万物平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强调的这种物我交融的心态,是天人合一状态中最理想的境界。这些言论和典故,为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中加以广泛深入的运用。天才画家创作佳品时经常进入忘我的状态。只有排除一切烦扰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时,才能做到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南宋罗大经的“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就是在抒发自己绘画创作活动中的“物化”合一的状态。中国古典绘画家历来坚持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有我在,我中也有自然。

④道家哲学提倡“有无相生”,注重“无”的作用。在老子看来,宇宙之本为“道”,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不似之似,画家以此来实现对“道”的体验。古典画家不会对物写生,看一笔画一笔,而是不役于物体的外表,在似与不似之间,方可追寻到万物“道”之本源。因此,他们笔下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万物,并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一种负载着画家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的自然。如齐白石语:“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形”是气之粗,“神”才是气之精。道家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的创造性及审美的风格上,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深远的韵味。此外,儒家的“中庸”含蓄和佛家的“禅悟”说对画家的“有”“无”绘画思想的潜移默化也很明显。在绘画中,画家描绘客观物象不是目的,如何让画笔下的物象能更好地体现“道”的意境才是画家的着力点。

⑤中国古典画论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模糊反精到,虚空见充实”等众多理论的源生,正是在老庄哲学思想支配下艺术上的具体体验。苏东坡说过,“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中国传统画家不以表面的逼真和酷似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主张“言忘意得”。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就成了判断作品成败得失的标准。画面赏心悦目固可称为“美”,无限的余韵那才称“妙”,人们往往对那些远远超于物象之表、意趣出神入化的作品给予最高的评价。

(选自《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哲学精神》,2013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古典绘画如同一幅历史长卷,从中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

B.中国古典绘画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渗透和影响,从中最能够体会到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

C.中国古典绘画富有内在韵味和价值,这种“韵味和价值”直接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

D.中国古典绘画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其中以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有无相生”影响最大。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第①段站在中国古典绘画发展历程的高度,揭示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典绘画相互影响、水乳 交融的密切关系,指出从古典绘画中能体会到古代哲学精神。

B.②③两段,首先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古典绘画影响极大,再分别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两个方面具体展示其对中国古代画家的影响。

C.④⑤两段,论述的是道家哲学中“有无相生”思想对中国古典绘画的景物特点、创造性以及审美风格乃至创作理论、艺术追求、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影响。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思路清晰:先总说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中国古典绘画存在重要影响,再分述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及“有无相生”思想的影响。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各个流派对于今天、人文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在绘画实践中,如果能像罗大经所说的那样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就能创作出佳品。

C.在中国古代画家笔下,自然万物并非纯粹的客体,而是画家内心体验的载体,是“道”的体现。

D.是否有“意”是中国传统画家判断作品高下的标准,那些虽不逼真却有意趣的作品往往能获得好品。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偃,字仲弘,庐江潜人,司空尚之中子也。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除中军参军,临川王义庆平西府主簿。召为太子洗马,不拜。元嘉十九年,为丹阳丞,除庐陵王友,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时义阳王昶任东官,使偃行义阳国事。

二十九年,太祖欲更北伐,访之群臣,偃议曰:“伏计贼审有残祸,犬羊易乱,歼殄非难,诚如天旨。今虽庙算无遗,而士未精习。缘边镇戍,充实者寡,边民流散,多未附业。控引所资,取给根本。亏根本以殉边患,宜动必万克。无虑往岁挫伤,续以内衅,侮亡取乱,诚为沛然。然淮、泗数州,实亦雕耗,流佣未归,创痍未起。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虞互起。窃谓当今之弊易衄,方来之寇不深,宜含垢藏疾,以齐天道。”迁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元凶弑立,以偃为侍中,掌诏诰。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偃居门下,父子并处权要,时为寒心;而尚之及偃善摄机宜,曲得时誉。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除大司马长史,迁侍中,领太子中庶子。时责百官谠言,偃以为:“宜重农恤本,并官省事,考课以知能否,增俸以除吏奸。责成良守,久于其职。都督刺史,宜别其任。”

改领骁骑将军,亲遇隆密,有加旧臣。转吏部尚书。尚之去选未五载,偃复袭其迹,世以为荣。侍中颜竣至是始贵,与偃俱在门下,以文义赏会,相得甚欢。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及偃代竣领选,竣愈愤懑,与偃遂有隙。竣时势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心悸病,意虑乖僻,上表解职,告医不仕。世祖遇偃既深,备加治疗,名医上药,随所宜须,乃得瘥。时上长女山阴公主爱倾一时,配偃子戢。素好谈玄,注《庄子消摇篇》传于世。

大明二年,卒官,时年四十六。世祖与颜竣诏曰:“何偃遂成异世,美志长往。与之周旋,重以姻媾,临哭伤怨,良不能已。往矣如何!宜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本官如故。”谥曰靖子。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九》)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伏计贼审有残祸 计:料想

B.歼殄非难,诚如天旨 殄:消灭

C.而位次与偃等未殊 殊:特殊

D.与偃遂有隙 隙:隔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召为太子洗马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亏根本以殉边患 舟遥遥以轻飏

C.控引所资 及其所之既倦

D.往矣如何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何偃出生于官宦之家,年轻时便踏上仕途,历任多种官职。但他仍能够保持气节,在朝廷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坚持不拜见皇帝。

B.何偃不赞成北伐,于是采用迂回曲折的劝谏策略,先承认贼寇易灭,朝廷筹划完备,再说明己方面临着种种困难,不宜出兵。

C.何偃深受宋世祖的器重,不仅多次被封官加爵,而且与皇帝结成了儿女亲家。在何偃死后,皇帝还亲自下诏表示哀悼,并追赠官爵。

D.何偃与侍中颜竣本为同僚,当初也曾以文相交,关系融洽,但后来却受到权倾一时的颜竣的忌恨。这使得何偃十分不安,以致发病。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虞互起。(5分)

译文:

(2)宜重农恤本,并官省事,考课以知能否,增俸以除吏奸。(5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田 家

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秋来公事①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注]①公事:这里指服劳役。

8.本诗丛哪些方面来表现田家之“苦”?请简要概括。(4分)

9.有人说,诗歌一二句“句拙而意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做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是日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③久在樊笼里,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④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⑤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⑥ ,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2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郑伯齐

一到冬天,我便会发生一种奇异的感想—-不,与其说是感想,毋宁说是一种感觉。

当然,这种感觉,并不是平常所说的视觉触觉之类。也不是艺术家所喜欢说的什么第六感,第七感。

它没有那样直接——并且,也没有那样零碎。

也许可以说是综合的感觉——感官的合奏曲罢。

无论是在都会或者是在乡村,无论是在重楼巨厦的繁华大道,或在矮屋低檐的贫民区域,一到冬天,我便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一到冬天,我只感觉到没落,衰颓,和说不出的凄凉,一到冬天,我便感觉到一种末日的到来。

这种感觉象鬼气一般侵进了我的肌肤!

但是,我应该忠实地附加着说明,这种感觉,是回到中国以后我才更迫切地感觉到。

三四年前,我还在外国放浪着。而且,这一国家的环境,对我们是特别冷酷难堪。那时候,到了冬天,我感觉到我浑身的汗窍都被寒风吹透!一片一片的雪花都吹进我的心底。我感觉到说不出的寒冷和寂寞。我迫切需要一种人间的温暖来温暖我这僵死了的躯壳和灵魂——朋友,恕我用了这样一个古董的名词。

然而,奇怪得很,没落和衰颓却永没有袭击过我官感的!

经了长期的悬想,我才回到了所谓"祖国"的怀抱中。但是,我的感官反起了大大的变化。

祖国的怀抱中,并不是温暖可亲的。尤其是一到冬天,引起了我的说不出的萧条的感觉。

我曾去过四季常绿的南国,我曾去过风木萧索的北方,它们所给我感觉到的冬天,都一样地是不可当的冷落和萧条。

就是在上海罢。我也常在南京路、四川路等繁华大道上徘徊。满街上,固然不少轻裘盛妆的青年男女在熙熙攘攘地来往,然而,支配着的情调,依然是衰落和荒凉。

“象沙漠一样”,俄国的盲诗人曾经这样形容过中国。沙漠的严冬,你想,血气旺盛的人们怎样能够忍受?

所以,一到冬天,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中国所给我的,只是酷肃杀冷酷的寒气。

当然,这也不止冬天。中国的自然和社会,始终总带一种冷酷肃杀的情调。

中国所给我的印象——除了潜伏着正在生长的半面以外——都是隆冬的气象。

古人说“冬眠”,中国是仍在伟大的睡眠里吗?

不是!绝对地不是!

现在的中国——数千年来演进到如今的旧的中国,和在娘胎中就被宣告夭折了的所谓“新的中国”——都加速度地奔向崩溃没落的道路去。中国的一切——除过掩在浮云里面的一线光明之外—一都现出丑陋和不快的死的面容。

假使对于一线光明的未来没有憧憬的心情,谁还能不堕落在世纪末的悲哀的泥沼里?

在平常,春天,夏天乃至秋天,这种感觉比较还不甚强。大约,主观的生命力还可以抵抗这种冷酷的刺激,而客观的自然也还有相当的蔽掩。可是,到了冬天,自然也赤 裸裸地露出了本来的面目,直截地刺激着我们微弱的生命力。

哀颓没落的感觉,便这样地,象鬼气一般,刺进了我们的肌肤,刺伤了我们微弱的生命!

啊!冬!衰颓的冬!没落的冬!

一到冬天,便使我们感觉着没落和崩溃的凄惨。

但是,以前人,也和我们抱着同样的感觉吗?

不!决不!

他们的宇宙,他们的社会,他们的生活;都和我们两样。因之他们的感觉也和我们决不相同。

试一展读古人所做的诗,试一展阅古人所绘的画。我们立刻可以发现和我们完全相反的感觉。

他们歌咏着温暖和休息,他们描画出团圆的乐趣。冬天,为他们,比之秋夏,是更可亲,更快乐的季节。

他们可以休息,他们可以团圆,他们可以做着白日的好梦,他们准备着饮屠苏酒。

现在的我们却不然了。我们只觉得那冷酷的肃杀的冬天,但是春天也许就在后面跟着来的!

一九三四年

(选自《中国散文精品现代卷》)

11.开头写到:“一到冬天,我便会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这是怎样的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6分)

12.文中写到“三四年前,我还在外国放浪”时的感觉,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沙漠的严冬,你想,血气旺盛的人们怎样能够忍受?

(2)中国所给我的印象——除了潜伏着正在生长的半面以外——都是隆冬的气象。

14.以“冬”为题,有结构艺术、象征意味等多方面的作用。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跻身/侪辈 癖好/偏僻 狡黠/诘问 讴歌/聚众斗殴

B.陷阱/谄媚 编纂/篡夺 针砭/褒贬 苇草/直言不讳

C.庇护/毗邻 履带/木屐 手帕/拍档 糯米/懦弱无能

D.炽热/咫尺 诡异/柑橘 惦记/玷污 犄角/掎角之势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高盛认为,银行业对民间资本的潜在开发对行业利好,因为此举意味着对中小企业、消费者、民营企业的服务将有所改善,长此以往,将有助于促进行业竞争。

B.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发展,所u=有这些都是过去绝无仅有的全新事物、全新探索、全新实践。

C.其实,只需要从“见面礼节性微笑”往前走一步,我们会发现社会并不是一场假面舞会,人与人之间完全可以坦诚地交往,“陌生人社会”同样需要古道热肠。

D.在全运会颁奖仪式上,轮到东道主辽宁队的球员上台领奖时,每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哑然失笑。只有在接受嘉宾颁奖时,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今年1月至10月,省属企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资产规模大幅在增长,营业收入再创新高,企业效益稳步扩张,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6.3%。

B.经过数月的连续施工,铜陵长江大桥已经实现边跨钢梁高精度合龙,其630米的主跨正进行最后一节15米钢梁的架设对接调整,预计12月16日大桥合龙贯通。

C.合肥某研究所研发的纳米复合真空绝热材料完全不会燃烧,可有效杜绝由保温材料引起的火灾不再发生,在建筑内外墙、冰箱冰柜、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市场。

D.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对于加快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个性、打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都有深远的影响。

18.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既有排比又有反问的句子。(4分)

无数的“最美”,以平凡的善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恪守职业道德、做好分内的事、用信任来与其他人相处,建设良善社会所需的正能量就会越来越多。

19.根据提供的语境,将下面的语段续写完整,每句不超过25个字。(6分)

(1)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 。

(2)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选那些盛开的。因为早上是莲花开发最和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

他的结论是:我们看人也是一样, 。

20.欣赏下面这幅图片,请为其题意首短诗或配上一段富有内涵的文字。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40字。(5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泰戈尔

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一个荒漠。

——萨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中国古典绘画如同一幅历史长卷”不正确,应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代表性的绘画作品”;C项,“直接体现中围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不正确,应为间接体现;D项,“儒家‘天人合一”’不正确,中国古代哲学各家都坚持这一思想。)

2.D(A项,“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典绘画相互影响”不正确,应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B项,“再分别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两方面具体展示”不正确,文中是将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展开论述的;C项,第④段还论及儒家的“中庸”含蓄和佛家的“禅悟”说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3.B(假设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是否能创作出佳品还要看画家自身的素养,只有“天才画家创作佳品时经常进入忘我的状态”。)

4.C(殊:不同,区别。)

5.C(C项均为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A项,动词,做、担任/介词,表被动。B项,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D项,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多么。)

6.A(“他坚持不拜见皇帝”有误,原文“不拜”是指不接受太子洗马的任命。)

7.(1)况且攻与守并不等同,敌我双方情形有别,进攻他们又形势艰难,包围他们又耗费时日,进退两难之间,奸邪欺骗(之事就会)一齐发生。(关键词:“不等”,不等同;“薄”,进逼,进攻;“旷日”,耗费时日;“虞”,欺诈,欺骗;“起”,发生。)

(2)(朝廷)应该重视农业体恤根本,合并官职减省事务,(对官员进行)考核来评定其能力高下,增加俸禄以消除官吏贪 污。(关键词:“重”,重视;“恤”,体恤,重视;“并”,合并;“省事”,减省事务;“考课”,考核。)

8.起甲.歇晚,艰辛劳累;(1分)徭役繁多无常,疲于奔命;(1分)屋漏房破,炊断食绝,生活贫苦。(2分)

9.同意。(1分)一二句句式相同,且每句中有三字完全相同,看似雷同重复,因而“句拙”;(1分)但句中选取农村中常见的鸡鸣狗吠,不仅给人以亲近感,而且来点明农民的作息时间,暗示农民的劳苦与疲惫,十分巧妙,因而“意工”。(2分)(如不同意能结合诗句言之成理也可)

10.甲:①天朗气清 ②惠风和畅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俯察品类之盛 ⑤所以游目骋怀 ⑥足以极视听之娱

乙:①一蓑烟雨任平生 ②烟光凝而暮山紫 ③复得返自然 ④学而不思则罔 ⑤转轴拨弦三两声 ⑥青冥浩荡不见底

11.没落、衰颓和说不出的凄凉,以致有一种末日到来的感觉。(2分)原因:①现在的中国正加速度地奔向崩溃没落的道路去,一切都现出丑陋和不快的死的面容。(2分)②到了冬天,自然也赤 裸裸地露出了冷酷的本来而目,直接地刺激着我们微弱的生命力。(2分)

12.①以国外冬天的“冷酷难堪”、“寒冷和寂寞”来衬托国内冬天的萧条、衰落和荒凉;(2分)

②抒发了对“人间的温暖”的向往,表达了对祖国萧索、凄凉现状的失望与不满。(2分)

13.①这句话先运用比喻手法,把当时的中国比作“沙漠”;再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对中国肃杀冷酷的现状强烈地不满与愤慨之情。(3分)

②这句话一方面深刻地揭示出旧中国自然和社会冷酷肃杀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潜伏着正在生长的”光明、进步的力量的肯定与期待。(3分)

14.【示例一】使全文结构艺术精巧、高明。(2分)①“冬”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文章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2分)②同绕对“冬”的不同感觉,将中外、古今联系在一起,转换自如,对照鲜明;(2分)③文章由写“冬”开始,以写“冬”结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2分)

【示例二】使文章象征意蕴含蓄、丰富。(2分)①文章表面上是抒写对“冬天”的奇异感觉,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耐人寻味;(2分)②文中的“冬”象征了没落,衰颓,冷酷,肃杀的旧中国社会现实;(2分)③文章借表达对“冬”的厌恶与诅咒,引发人们对美好“春天”的憧憬与追求。(2分)

(答案不限于此,符合要求即可。)

15.B (A项,读音依次为:ji/chai、pi /pi、xia /jie、ou,B项,读音依次为:xian/chan、zuan/ cuan、bian /bian、wei/hui,C项,读音依次为:bi /pi、lu /ji、pa /pai、nuo,D项,渎音依次为:chi/zhi、jue/ju、dian、ji/ji)

16.C(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形容待人真挚、热情。A项,长此以往,多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感情色彩不当。B项,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此处应为“从未有过”。D项,哑然失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哑然,笑声;失笑,禁不住笑起来。)

17.B(A项,搭配不当,将“大幅增长”与“稳步扩张”对调位置;C项,不合逻辑,删除“不再”;D项,语序不当,应为“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

18.【示例】无数的“最美”,以平凡的善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恪守职业道德,都能做好分内的事,都能用信任来与其他人相处,建设良善社会所需的正能量不就舍越来越多吗?(4分)

19.【示例】(1)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3分)

(2)一个人在年轻时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3分)

20.【示例】贫困的生活,挡不住求知的欲望;狭小的空间,容得下自由的心灵!(5分)

21.【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中两则材料内容相反,各有侧重。写作时,既可以根据其中某一则材料确定立意,也可以将两则材料综合起来确定立意。由材料(1)可得出以下立意: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功;把目光放远一些;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人生处处有风景;等等。由材料(2)可得出以下立意:生命之美在于过程;享受生命的过程;抛弃幻想,把握现在;活在当下;等等。综合两则材料,可得出以下立意:在赶路时不忘欣赏风景;追求梦想而又注重过程;等等。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偃,字仲弘,庐江潜人。司空何尚之的二儿子。州里征召他为议曹从事,举荐他为秀才,任命他为中军参军、临川王刘义庆平西府主簿。又征召他任太子洗马,未接受。元嘉十九年,担任丹阳丞,授予庐陵王王友,升任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当时义阳王刘昶为太子,让何偃代理义阳国的事务。

(元嘉)二十九年,太祖想再次北伐,就此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何偃议论说:“我想敌人终要灭亡,(他们如)犬羊一般容易混乱,歼灭他们并非难事,这确实是天意。可如今虽然朝廷谋划得非常周到,然而士兵没有严格训练好。沿边镇守的部队,装备充足的很少,边境地区的人民流亡逃散,大多数没有归于本业。(而这正是我侗)控制掌握的凭借,获得补给的根本。损害根本应付边患,一定不会成功。大概以往失败之后,继之而起的就是内乱,导致受辱破亡的混乱局面,实在是必然的。淮、泗几州,实力也凋敝衰残,在外面的民工都还没有返回,战争留下的创伤还未治愈。况且攻与守并不等同,敌我双方情形有别,进攻他们又形势艰难,包围他们叉耗费时日,进退两难之间,奸邪欺骗(之事就会)一齐发生。我认为现在的不利形势很容易导致挫折,敌人威胁并不大,应当容忍大度,以顺应天道。”升任为始兴王刘浚的征北长史、南北海太守。

元凶杀君称帝,任命何偃为侍中,负责起草诏书及命令。当时何尚之任司空、尚书令,何偃在门下省,父子二人同居权要之位,当时的人都为此心寒,但何尚之及何偃擅长权术,赚取了当时舆论的赞扬。赶上世祖即位后,职位待遇都没有改变,授予大司马长史,升为侍中、兼任太子中庶子。当时(皇帝)责令百官直言进谏,何偃认为:“(朝廷)应该重视农业体恤根本,合并官职减省事务,(对官员进行)考核来评定其能力高下,增加俸禄以消除官吏贪敛。指定好的官员长久任职,都督和刺史应当各司其职。”

(何偃)改任骁骑将军,(皇上对他)恩遇深厚亲密,超过前朝旧臣。转任吏部尚书。何尚之离开这铨选之职不满五年,何偃又继其父之后任此要职,世人都认为这很荣耀。侍中颜竣在这时开始发迹,和何偃都在门下省,两人吟赏诗文,宴赏交会,相处融洽,十分快乐。颜竣自以为皇帝对他格外深厚亲密,应该担任要职,但职位却与何偃等人没有什么差别,心里有些不高兴。等到何偃代替他兼管铨选时,颜竣更加愤懑不平,于是与何偃就有了隔阂。颜竣当时的权势压倒朝野,何偃心中十分不安,于是得了心悸的毛病,心事重重,性情乖僻,上表请求辞去职务,称要治病不能做官。世祖对待何偃恩情非常深厚,精心加以治病,名医好药,随便他使用,终于痊愈。当时皇上的长女山阴公主深得宠爱,许配给何偃的儿子何戢。(何偃)平常喜欢谈论玄学,注释《庄子逍遥篇》流传于世。

大明二年,死在官任上,时年四十六岁。世祖下诏给颜竣说:“何偃虽然死了,但美好的志向长存。我和他相处很好,又加上儿女亲家,痛哭悲伤,实在难以控制自己。他去了,有什么办法啊!应赠他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原来的官职不变。”谥号为“靖子”。

查看更多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73166/
考前练习推荐
热门考前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