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2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注释】①醵(jù):凑钱,集资 ②手滑:做惯了某种事。这里指皇帝轻易杀臣子。

《范仲淹圣心解法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6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或异二者之为 ③比夜彷徨绕床

④弼愠曰:“方欲举法…… ⑤吾谁与归 ⑥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

小题2:下列句中的“以”的用法与“郡县兵械足以战守”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何不试之以足?C.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D.卷石底以出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划线句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

小题5:结合甲乙两文,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参考答案:

小题1:①探求 ②这里指心里活动(即两种心情) ③等到 ④含怒 怨恨⑤ 归依 ⑥考虑

小题1:C

小题1: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

小题1:⑴那些忧国忧民之士,当他在朝廷做官时心里想的是黎民百姓,而当他流落于民间时则为想着如何为君主效力。(3分)

⑵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3分)

小题1:范仲淹忧国忧民、 深谋远虑、机智、为将来着想、顾全大局.

小题1:试题分析:“求 为 比 愠 度”都是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意思也较为明确,“归”也是重点注解的词语,不过要特别记忆一下,其意为“一道,归依”。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表目的,可译为“可以”,A为表原因的连词,B为介词,用。D为通假字。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这样分析之后,停顿也就出来了。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则”“ 而’等。“则”是连词,就的意思,“而”是连词,表转折,却,反而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范六丈圣人也。”这是对范仲淹的侧面描写,可见别人对他的评价很高。根据范仲淹在上文中的行动和语言,如“仲淹曰……仁宗乃释之”可知,此人能忧国忧民的人。“仲淹密告之曰……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可见是个机智,有远见的人。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查看更多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72377/
上一篇:
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