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拙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什么样的自主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呢?那就是让学生:(1)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2)对他们正学习的内容很好奇;(3)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4)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5)看到了成功的机会;(6)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7)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尝试: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思维创造能力的舞台。如对中考试题中的“课文自主解读”这一题型,我就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对中考涉及的篇目开展自主学习,自己设计问题,自己组织答案,然后老师将学生的成果综合修改后制作成课件,在班级发布、交流、讨论。这种自主学习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体会到了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
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人手,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试卷评讲课时,我就让学生对所要讲评的试题进行分工,根据老师设计的分析项目(得分率、优秀答卷展示、失误举例、出错原因、纠错方法和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登台讲评。这样的讲评课,学生全员参与,兴致高,效果好。事实上,学生在课前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课堂的发布交流使这种感受更深刻,这一过程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加强情感渗透,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导演: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舵手: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记者: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很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主持人、裁判员: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这也是遵循教学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不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智慧关系到一个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未来的时代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能面向未来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生活在未来,那么也许明天他们将生活在过去。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务,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有限的课堂难以办到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只能传授方法,把课本当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即让他们把课本作为学习的引擎,举一反三,而不是把课本当成学习的终极目的。既要完成举一反三的任务,也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多地学习、实践、体会,才能达到学会自我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内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办小报,出文集,演讲辩论,采访调查,演课本剧,为东风公司及产品拟广告,为学校文明环境拟对联(对以上实践活动撰有专项作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更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不尽的动力。
以我曾在执教班级开展的“课前一分钟新闻发布会”为例,由于形式新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准备。开展这一活动后,大家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新闻。如“浚县道路改造扩建”、“购物中心濒临倒闭”、“子女不孝,六旬老人暴尸四九街头”、“建筑工地铁钉伤人”、“校门口烧烤摊亟待整顿”等,选材颇有新闻眼光。此后,我又把“新闻发布”改为“一分钟演讲”,取材更加广泛,诸如“学习心得交流”、“佳作欣赏”、“好书推荐”、“校园幽默小品”、“热点话题”等无所不包。每次演讲,听者练习记录,组长即时点评、打分,每周组织评比。这样,每次演讲活动,都要经过阅读——观察——思考——写作——演讲——记录——评论——积累诸多步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
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追求和实践,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欢乐的今天和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