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激活灵动的生命
——“自主性”习作指导探微
女儿今年九岁,在我任教的学校读三年级,每天往返学校和我一样,早出晚归,很多时候比我积极。可三年级学年伊始,她的班主任就在我耳边抱怨,女儿的习作水平不见提高,要我这位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孩子的爸爸多辅导辅导。言者有意,闻者有心。我对女儿的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下面是我们的一段对话:
“近来的学习紧张吗?”
“我的作业太多了!”
“还在记日记吗?”
“不是每天都写,有时候来不及写。你和我们老师说说,让我们少抄点儿作业吧,求求老爸了!”
我一直重视孩子的写话训练,认为日记是孩子学习生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近期为了毕业班的教学,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和女儿推心置腹地交谈了。第一次听到女儿乞求的声音,看到她悲哀的眼神,我愕然。既意识到未尽做父亲的责任,又感受了教师生涯从未有过的悲哀。回想女儿上学前的那一刻,在偶然的机会下,同事们将不满六周岁的女儿带到了教室和大孩子玩耍,使女儿对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他们对女儿的厚爱,更加坚定了小小的她提前上学的决心。我只好冒着厌学的危险,让读了一年半幼儿园的女儿到学校试试。一学期下来,学科课程的成绩居然超过了班上的其它孩子,还经常有画作在橱窗里展出,班队活动中也表现出色。更可贵的是,师生情、同志情、朋友情,给女儿幼小的心灵以舒畅的抚慰,使她在快乐中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学习。我由衷地欣慰。而今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女儿背上了沉重的作业负担,又被扭屈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强行剥夺了自主学习的权利,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学习过很多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理论,思考和探索过提高儿童素质的突破口,却屡屡在统考中受挫。有位教师说得好,“在今天的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看到的是浪花飞渐,却无法看到浪底。”“尖子生”“特长生”“竞技生”成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范型,成了学校的特色。我们这些观潮者欣赏了翻腾的波浪和跳跃的浪花,不去探寻浪底涌动的暗流,真不知何时才能达到教育的至真至善高境界。从自己的忙碌和女儿不堪承受的重负中中思索,对照新《课程标准》,我思想顿悟。作文教学改革不能浮光掠影,需要教师用“心”操作,让学生从自主习作尝试中获得内心体验和心灵的丰富。如叶圣陶先生所讲:“无论成功与否,尝试总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
一、用爱心创设愉悦、和谐的自主尝试习作情境。
特级教师袁浩从儿童作文心理角度研究认为:“作文的新需要通常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需要是促进学生自主习作尝试的源动力。指导教师遵循儿童心理规律,不断提升其需要层次,可促使其产生积极而稳定的习作尝试动机。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自主性”习作尝试正是从学生习作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作用,为学生别出心裁地创设观察、实践、感悟、表达的情境,让他们接受挑战、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用口表达,写出“以真出情,以情动人的文章来。
我在指导习作《童年趣事》时,针对学生难于打开索材库门的困难,以情感为先导,组织学生开展了“模拟小记者采访”活动。下水作文记载了我安排学生习作尝试的过程: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模拟小记者采访”活动。
一上课,邱老师就布置我们回忆童年趣事。童年的趣事就像夏天夜空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可是作文课上要我们回忆趣事,简直难于登天。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不知从何处说起。
邱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以记者的身份来到我们中间进行采访。我们无处动笔的烦恼一扫而光。
邱老师首先采访的是帅磊磊同学:“帅磊磊同学,请问你曾经经历过哪些有趣的事,可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帅磊磊虽说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可平时文静得像个小姑娘。老师一问,他的脸立刻红到脖子根,腼腆地点了点头,低声说:“有是有,可现在想不出来了。”被老师这么一逗,同学们哄堂大笑。
接着,邱老师请学习委员葛玲玲采访。葛玲玲兴冲冲地拿起老师的那只精致的“话筒”,直奔张义。她很有礼貌地请张义回忆童年趣事,别看张义平时上课发言很积极踊跃,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听众接受“现场采访”,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的神情非常紧张。脸涨得通红,表情极不自然,显得很尴尬。幸亏邱老师及时解围,两个人才摆脱了相对无言,大眼瞪小眼的困境。
邱老师提示葛玲玲采访班上能说会道的朱美玲同学。朱美玲不愧是学校“红领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她虽然也有些激动,但比起刚才的那位,显然老练了许多。只听她轻咳了一下,神态自若地站起来,款款而谈:“有一次,我在家偷听到妈妈和邻居说笑,邻居说我是‘偷儿’。你们知道什么是‘偷儿’吗?就是妈妈还没有和爸爸举行婚礼前就有了我。”听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同学们哄堂大笑,教室里立刻像炸了油锅一样。有的同学笑弯了腰;有的同学笑得前俯后仰,用双手使劲地撑住桌面,不让自己趴下;有的同座的笑得抱成一团,脸上滚动着幸福的泪花;平时不爱笑的也忍不住将手用力地捂住嘴巴;朱美玲笑得把头钻进了抽屉,两只肩膀不住地耸动;老师脸上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自己的肚肠都有快笑裂开了,真是好久没有这么开心了!
好长时间,同学们才平静下来。小记者又开始了采访。葛栋梁讲了七岁时踏冰掉进冰窟窿,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陈永娟回忆起小伙伴们吃烤地瓜,个个弄成“包公脸”;徐桂琴和同学们玩“过家家”……一件件事儿使我们开怀大笑,舒畅极了。
最后,邱老师作了活动总结。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趣事,给了我们童年的欢乐与欣喜,将这些趣事与人分享,同样是令人难忘的经历。为了珍惜这次难忘的作文课,我们个个毫不犹豫地拿起了笔。
二、用真心引导自觉、主动的自主习作尝试新路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当代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既不缺少体验,也不缺少感受,更不缺少题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这就形象地说明了生活和作文的密切联系。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书面语言能力。生活作文和应用作文就可以让学生去自主尝试。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而且使其思维活跃,毫无束缚。记真人、写真事、状真物、抒真情,才能改变假、大、空的现象,写出鲜活、朴实而富有童贞童趣的作文。
其次,建立团结协调的学生合作群体。课程《新标准》十分注重从小培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中,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以及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我的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的学习伙伴则由学生自愿组合,自己商定。高度的自主性带来了学习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互学习,互相修改互相评议,友好合作。课堂生机勃勃。有一次,我先请几名学生创造性地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接着请各学习小组依据这一素材编一段对口相声“说大象”,要求能形象、生动、有顺序地把大象的外貌说清楚,编好后各组再推派代表上台“献艺”。在编写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巨大的创作热情,他们全心投入,群策群力,主体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然,在“自主选择”的活动中,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现一些偏差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不让他们选择。选择和责任是主体性的一对孪生姐妹,学生的责任感就是在不断的自我选择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就永远不会承担什么责任,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
三、用恒心呼唤个性、天性的习作尝试回归。
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西方素质教育精华》对我的启发很大,其中很深刻地谈到:“许多西方教育学者认为,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我们是在告诉他们,我们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勇气,我们使他们感到危机、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也正是由于应试教育“重结果、轻过程”的影响,使我们在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根本不给学生自主习作尝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纯杜撰”(非想象作文)“背作文”“超级模仿秀”等现象,屡见不鲜。人为地个性划一,泯灭了儿童的天性。其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学生的“心中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只要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心中永远装着学生,眼中处处看到学生,因人而定评价标准,就常常会发现有着创新思想和创意表达的习作。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以斯普朗格等人为代表的提出了“唤醒”理论,他的名言是:“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自主性”习作尝试指导的价值,正在于此!
清晨,我们父女俩又一起去学校。温暖的阳光明媚极了,枝头上的小鸟在快活地歌唱,路边的野花散发着迷人的幽香。我帮女儿拎着沉重的大书包,她哼着歌儿,蹦蹦跳跳地走在我的前面,这时,我才忽然感受到女儿的轻松和快乐。忽然,她转过头冲我神秘地一笑,转而哈哈大笑“爸爸,你头上长辫子了!”“是吗?”可不,在阳光的影子里,女儿晃晃脑袋,头上的羊角辫甩一甩,她的影子和我的影子重叠在一起,我的头上就长了可爱的“辫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习作《“爸爸长辫子了”》诞生了。从中,我又看到了女儿那颗灵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