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西:
你好!
前次来信你谈到语文教师的个性,这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整个社会也由一元向多元过渡。经济形式的变革,对人类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选择”已经成了人们一种习惯的行为方式,以自选为特征的超市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购物方式,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个性需要成了人们选择的主要依据。应该说这是符合人性特征的。人是有个性不同的,文学也是多元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多元的。然而语文教学恰恰是一元的。
语文教材是一元的,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一统天下。有些省市使用自编的教材,但也是一种教材一统天下,最多是两种,比如上海市有H版和S版教材,然而不论是人教社教材还是省市自编的教材,骨子里都是一样的,都是文选式教材,都是一种教材模式。不同的人(阅读兴趣不同,个性爱好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语文程度不同)读的是同样的教材,毫无选择余地,甚至学校也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教材可不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文选式的,也可以是专著式的,重点高中的学生完全可以阅读经典著作,以之为教材;可以是按照文体编排,也可以是按照语文能力编排,还可以是按照年代先后编排等等。
教法的一元化。从总体情况看,语文教学依然是按照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从头至尾地分析一遍,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一统天下,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问,或者是问和讲的综合,始终脱不了分析课文的模式。我们很可以问一下:语文教学不分析课文可不可以?在语文课上,就是朗读课文可不可以?就是背诵课文可不可以?
文章解读方式的一元化。对选录教材的文章,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同学只能从好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不能说一个“不”字。我们的解读必须紧扣教学参考书,紧扣各种标准答案、标准说法,不能越雷池一步,不如此,就会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就会乱,就无法评定谁的分数高低。一篇文章应该分三段还是分四段,不必争论,就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说法。诸如此类的问题本来是可以有多种答案的,语文本来就是多义的,人们看文章的角度也可以是不同的,何必要千篇一律、人人一样呢?鲁迅谈到对《红楼梦》的阅读,不是说过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东西来吗?对文章的解读本应该是多元解读、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话语形式的一元化。用规范划一的话语形式来套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使得我们学生的说话呈现一种形式,谈吐呈现一种腔调,写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套话连篇。甚至课堂上的回答问题也是如此,比如中心思想的概括就必须是:通过……赞扬了……揭露了、唤醒了……揭示了 …… 这样一种话语形式,像套子一样,把生动活泼的孩子束缚住了,少年偏说大人话,孩子却发成人腔。有人说语言是民族的血脉,单一的八股式的话语形式,体现了个性的呆板划一。这是很可悲的。
评价测试的一元化。语文考试只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语文基础、阅读、写作组合的一张试卷,来考评学生,此外别无选择,初中学生如此,高中学生也如此。形式统一,内容统一,答案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让如此众多的学生接受同一张试卷测试,接受同一种答案评判,如何体现学生个性,如何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测试形式、不同的试卷、不同的测试时间、不同的测试地点可不可以?很值得我们思考。一切从人出发,什么都好办。
提倡多元,会不会削弱规范?会不会使教师、学生无所适从?我以为是不会的。我们说的多元是在不同层面切入的,是在掌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切入的,打碎的是枷锁,是僵化的教条,获得的是选择的权利,是自由。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