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复旦演讲“诗与自然”

知识扩展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首《错误》使台湾诗人郑愁予在被称为“浪子诗人”的同时也蜚声海峡两岸。4月2日,他在复旦大学发表题为《汉诗中的自然是人文思维的归依》的演讲,尽管时值周末又是春日踏青的最佳时机,教室里依旧济济一堂。

郑愁予复旦演讲“诗与自然”

郑愁予称自己喜欢看地图,展读一本巨型的地理图集,各种地质图表、动植物绘像都会使他有亲临斯土的快意。这些地图的用意是以自然界来做知识教育和培养善念,在他看来,如果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分类当被列为是“儒家”的做法。郑愁予又称自己大学时就喜爱各类体育活动,溜冰、足球、击剑样样精通,登山更是他的人生爱好。台湾登山界有“百岳俱乐部”,其宗旨说:“百岳是登山者不畏艰难,冒险奋斗的目标。在他看来,这也是“儒家”的山水观。“登山不是要克服它,登山就是登山。”由这两点切入,郑愁予引出“我本是仰望的青山一列”才是他对山水诗歌的境界追求。

在梳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山水诗时,郑愁予认为:“诗歌史上的诗僧不少,但纯粹的山水诗不多,往往都是接近儒家路数的‘传道之作’。在旧诗词的比照下,新文艺的一些诗歌更显得乏味。”郑愁予表示他谈一点古典的山水诗,其实是借此谈谈现代诗或现代诗人的山水诗的精神面貌。他说:“在东华大学教了一门选读五四以来新诗的课,就是选不出以山水为主旨的诗来,这是中国诗人又回归儒家道德和价值的明证。在台湾以山水为念的诗也不多见,虽然台湾是一个高山耸立的岛,而汉人住在平原,将山区视之为‘番人’的所在,台湾诗坛到70年代乡土文学兴起,作为本土象征之一的山地和原住民生活才受到青睐。”

1951年开始在台湾发表诗作之际,首先吸引郑愁予的自然景观是海和海港,离岛后很快有机会接触到了他自幼就心喜的山。1952年他写《山居的日子》是一个起始。郑愁予称自己“半个世纪,仍像活在一个山的大梦中”。在他看来诗人气质中包含的空灵、悲、无常观等素质往往会催生出关怀自然、生物界和生存环境的作品,而现代诗人往往疏远于山水。郑愁予坦言一首好诗往往涵盖情怀、情思、情趣、情灭几段心路历程。山水本身即是时间与空间的消长,郑愁予在演讲的尾声冀望诗友们共同重视自然进入山水,因为“好山好水是一切的诠释”。

查看更多
【郑愁予复旦演讲“诗与自然”】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68548/
知识扩展推荐
热门知识扩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