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同一场桂花雨中的别样情怀

教案设计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回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文风朴素而恬美,清新而雅致。文章语言质朴,通篇体现一个“真”字:向读者真实再现了作者童年的美好生活,真诚地袒露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可谓花香、人乐、语蕴、情真。

那同一场桂花雨中的别样情怀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编选了这篇文章。但笔者细读之下发现,两个版本的编者在对原文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使两个文本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气象。

一、“乡情”、“童乐”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侧重表现“浓浓故乡情”,童乐蕴其中。文本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结构,让我们能更全的看到原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文本浓浓的故乡情溢于字里行间,仅“故乡”一词在文中就出现三次。“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是文本第一节的内容,“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是思乡的节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自然想起“故乡”。文章以中秋节前后故乡的桂花盛开开篇,那浓浓的乡情,如那浓浓的桂花香气一样渐渐地弥漫开来,将读者浸染其间。中秋节富含的人文情愫和着桂花散发的高雅芬芳的香气,为全文打下了浓郁、唯美的情感基调。

苏教版教材偏重表现“悠悠童年乐”,乡情蕴其中。编者在编选时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在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怀念。“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是文章的第一句,以写“喜欢桂花”开篇,一个“喜欢”直奔主题,开篇明旨,为写童年之乐定下基调。文章接下来着重写了“摇花之乐”。文本如此编选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主题,使文章结构更简单,脉络更清晰,文气更通畅,更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

二、邻里之情和风雅之事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为表现“乡情”的主题,编选了母亲为多收桂花送给邻居而担心来台风的情节。文章的第三节这样写到: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故乡的海,故乡的人,文中母亲念叨着的是多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多么善良的母亲,多么朴素的愿望,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难忘的乡情。久居都市的人们,还能体会到这真挚、朴素的邻里亲情吗?那份感情是令我们羡慕的,向往的,感动的。所以才有后文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真的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香些吗?恐怕不尽然,母亲这么认为,这么说是因为这里不是“故乡”,没有“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它的香气里没有挂念,没有“乡情”啊!

苏教版教材为了强化“童乐”主题,编选了父母亲焚香吟诗的场景: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金黄的桂花盛在晶莹剔透的水晶盘里,随着袅袅的青烟,檀香燃起来了,它的香气和桂花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在屋中弥漫开来。在这淡雅的清香中父亲的诗句悠然传入耳畔……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悠悠的檀香使人超脱,一家人收桂花时的“快乐”跃然纸上。在父亲抑扬顿挫的诗句中,文本营造出清雅、静谧、祥和、幸福的意境,怎一个“乐”字了得。

三、不同年级,教学目标不同

人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五年级上册,而苏教版教材则将其编选在四年级上册。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五年级作为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教版教材在编选《桂花雨》时基本保留了文章的行文框架,让学生在阵阵花香中感受作者那难舍乡情的同时,学习作者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表情达意的方法。

苏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四年级上册。作为第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苏教版教材在编选是突出主题,减少头绪,表现童年之乐,也就更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的文本,编选者不同,编选在不同的年级,竟可以呈现出如此不同的景象。我们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后,也应根据学段的不同,教学目标的各异,做迥异的教学设计。(待续)

查看更多
【那同一场桂花雨中的别样情怀】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68402/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