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交桥

教案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1

北京立交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和通讯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的特点。

2.了解通讯的特点。

3了解改革开放后,北京立交桥的发展。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这篇通讯报道了北京立交桥的修建和建成后的情景,作者满怀激情的赞美了立交桥如雨后春笋般的飞速发展,赞美它的千姿百态的风采,美化了北京的市容,赞美它便利了交通,推动了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功能。

2.根据这一中心,全文分几部分,怎样记叙北京立交桥的?

分析: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先以三个例子从桥的概念入手写北京立交桥的飞速发展;第二再以四个例子具体写北京立交桥的多姿多彩;第三最后写北京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以下3个特点。

(1)真实准确的报道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本篇文章真实准确地报道了北京立交桥的建设发展情况及其功能与作用,如文中给出有关日期、数量以及桥梁构造的数字等。

(2)生动形象的语言

通讯有别于一般的消息的地方在于它较消息来得生动、形象。这在本篇文章中有明显的体现。如写北京立交桥自1978年以后的发展之快、之多,用“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雨后春笋”“长虹飞架”等来描述;用“昭苏万物的春风”来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满月”“盘龙”比喻西直门立交桥;用“立体花园”来比喻三元桥等。这些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为突出北京立交桥的特点和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变化,一首一尾两次使用了对比手法。文章起始两段写孩提时见到的三座桥:护城河桥、玉带桥、卢沟桥,概括三桥的共同点:与水形影不离。接下来写立交桥的出现与发展,两相对比,在“颤巍巍的”与“壮丽、雄伟”之间,在水上桥与路上桥之间,在“浊流”与“车水马龙”之间,在“乱坟冈子”与“立体花园”之间,读者不仅能清楚地了解立交桥的特点和由它带来的变化,同时也能强烈地感到两个不同时代的反差。文章的最后部分则是将建桥后与建桥前两种截然不同情况进行对比,使立交桥在首都道路交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得到极好的说明。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了《中国石拱桥》一文,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是桥的一类,同学们在生活中自然见过不少的桥,那么,根据自己的理解,请大家谈谈,什么是桥?(估计一般学生都认为:桥是架在水上的方便通行的一种建筑。或许也会有学生指出桥有不架设在水上的,教师见机行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比较科学的定义)好,刚才大家都作了积极的发言,桥的准确定义是:供铁路、道路等跨越河流、山川、障碍物或其它交通线而修建的架空通道(据《新华词典》)。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新型的桥梁不断涌现。这节课我们见识一种新型桥——北京立交桥。

(二)检查预习。

1.本文的文体是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一般是记叙文,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本文是以记事为主。

2.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学生口头描绘自己观察的立交桥。

4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大家画出难写难懂的生字、词。

5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

颤(zhàn,又读chàn)窥(kuī)匝(zá)

悖(bèi)徜徉(chángyáng)苜蓿(mù·xū)椭(tuǒ)

瞰(kàn)涵(hán)浚(jùn)惬(qiè)

塞(sè堵塞;又读sài边界险要之处,要塞、关塞)

翌(y)迥(jiǒng)湍(tuān)妪(yù)

6.解释下列词语:

雨后春笋: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生长出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娇艳好看的花。姹,美丽。嫣,美好、娇艳。

丰姿:同“风姿”。指容貌、仪态。文中有丰满、美好的意思。

惬意:称心、舒服。

鸟瞰:从高处往下总体看。瞰,看。

7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明确:

全文共18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写十年中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

第二部分(9~14段),具体描绘京城的立交桥。

第三部分(15~18段),赞美京城的立交桥。

(三)讲读第一部分(1~8段)主要写十年中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

1.提问:作者为什么先写护城河桥?

作者在开头先写护城河桥的破旧而且很不牢固,意在告诉读者,修建安全可靠、便利交通的新桥,是人们的强烈愿望,和后文描写的保障安全、美化环境的立交桥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赞美了立交桥。

历数见过的三座桥,并由此得出桥的概念——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建筑。接着,按时间顺序写了十年中北京立交桥的发展状况。

2.提问:作者对各立交桥建成时间写得非常具体,为什么?

说明建桥之快,建桥之多。体现了改革开放十年中北京立交桥的飞速发展。通讯写真人真事,力求真实准确,连用时间词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提问:怎样理解“长虹飞架遍京华”?

“长虹”比喻立交桥,突出桥的壮丽;“飞架”表现出立交桥的雄伟景象;“遍”,遍布,表现立交桥数量之多。突出表现了首都立交桥的壮丽雄伟和数量之多。

(四)讲读第二部分(9~14段)写北京立交桥的多姿多彩。

1.提问:当第一座立交桥出现在京城的时候,作者是一种什么心情?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

明确:强烈的好奇心,先睹为快的急迫感,促使我“特意”跑去一睹丰姿。“从没有见过的陆地桥”,激起了作者的“童趣”;“闯入了我们的生活”的立交桥,引起了作者的无限感叹。

2提问:作者在文中说到大型立交桥共有盯座,所提到的共多少座?详细描绘的有哪几座?

讨论,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所提到桥名的共10座,详细描绘的共5座,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1座——复兴门立交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座——建国门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三元桥、玉蜓桥。

3.阅读10~13段,完成下列表格:

桥名

使用比喻的语句

特点

建国门立交桥

西直门立交桥

三元桥

玉蜓桥

参考答案:

巨大的花篮,十字飘带;犹如满月,好似盘龙;严然立体花园;振翼欲飞的蜻蜓。(使用比喻的语句)巨大、雄伟;圆形转盘,风格迥异;开阔,舒展,豁亮;造型别致,景观壮美。

(特点)

4请同学们欣赏课文前的彩色插图和文中插图,对照课文,说说它们分别是描述文中的哪座立交桥?

讨论,明确:彩色插图是三元桥;课文中插图是玉蜓桥。

(有教学挂图的,可出示,引导学生欣赏立交桥的丰姿)

5集体朗读第14段,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五)讲读第三部分(15~18段)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提问:立交桥是一件艺术品,是画,是诗,没有它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在15自然段写出了没有立交桥时的情形用“长蛇阵”总写出汽车排队之长,以老妪迈步形容汽车速度之慢,以“自行车流”形容自行车聚集之多和绵延不断,以“冲破堤坝的洪水”形容自行车流的冲激之猛,行驶之快,以“哭笑不得”形容堵塞给人们带来的苦恼。

2.提问:立交桥建成后平交路口有什么变化?

“长蛇阵不见了,红绿灯堰旗息鼓了,人流、汽车流、自行车流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和前面的路口堵塞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后,从四个方面归纳了立交桥的作用,跨越时间的桥,节油养车的桥,保障安全的桥,美化环境的桥。

(六)提炼本文中心思想,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中心思想:本文叙述了1974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年中,北京立交桥的发展状况和作用,描写了立交桥的丰姿,赞美了立交桥对便利交通、美化市容、推动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功能。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独到之处:首先,描绘事物生动形象。较多的运用比喻,如写建国门立交桥“宛如一个巨大的苜蓿叶”,三元桥“组成一个巨大的蜻蜓”,在写立交桥之多时,用了“长虹飞架遍京华”。这里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和借喻,用得恰到好处,可见作者驾驭语言能力之高超。

其次,运用对比手法。作者写立交桥之前,先写护城河桥的破败不堪,映衬立交桥的雄伟壮丽。两种不同的桥,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在描绘四座立交桥之后,又细致描写了立交桥建造之前平交路口交通混乱的局面。而立交桥则“改变了这一切”,“动脉栓塞”和“动脉栓塞通”两个形象的比喻,恰好表明了立交桥修建前后的变化。

(七)结合课文,找出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1.表达方式不同。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记叙文以记叙为主。

2写作目的不同。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记叙文以写人叙事以情动人为目的。

3.写作内容不同。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内容,记叙文以写人叙事记景为内容。

4.写作要求不同。说明文要求具有客观性,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冷静地对客观事物解说,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为了达到表达效果,有时可以加入想象和夸张。

说明文中有时含有记叙成分,记叙文中有的含有说明,这种现象被称为说明与记叙的交叉。其作用是,说明文中记叙是为了更好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记叙服务的。

北京立交桥。

桥之多桥之美桥之用

1978年~1988年建国门桥如苜蓿叶跨越时间

1988年西直门桥如满月、盘龙节油养车

长虹飞架遍京华三元桥开阔、舒展、豁亮保障安全

61座玉蜒桥组成一只巨大的蜻蜓美化环境

查看更多
【北京立交桥】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67143/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