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带给我的思考

教学分析

这一次,我将“教研组内公开课”和“小课题展示课──《以朗读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行动研究》”相结合,一搞4改。教学设计一次比一次详细,周密,有条理。期间得到了不少老师的帮助,也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让我一个以朗读见长的老师尝试了上历史故事类课文的滋味。

《晏子使楚》带给我的思考

曾记得在《教学月刊》里一位教师写到教学《草船借箭》时遇到的尴尬:正当学生从各个方面找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理由时,他们提出了质疑──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当时,他是在军营里,怎么知道三天后江面上就会有大雾出现呢?虽说曹操生性多疑,但诸葛亮怎能断定他就不敢派兵出来呢再说,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为什么要请鲁肃帮忙,就不怕鲁肃泄密吗?鲁肃帮助了诸葛亮,就不怕周瑜报复吗那位老师深切地感受到:教学历史故事类课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可少不了呀!为何自己在教学之前不多看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呢,或是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以积累更多的信息,提伸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上课时就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也不至于出现课堂上面对学生联珠炮式的提问无从下手的尴尬了。

这回我可不想重蹈覆辙。如何将那复杂的时代背景用简洁的话语来概述呢?我思考了许久,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楚国国势强大,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小国纷纷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为了增强国势,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时代背景解说就完成了。虽然这只有寥寥的两句话,但我在课前已经练习多次,为让它们带领学生走近晏子的故事。

春秋时期与孩子们距离太远,教师如果把远距离的背景巧妙地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文本了。

纵观课堂,我发现自己还存在不少失误:

课堂上,我由于一时口误,说了一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晏子和楚王的第一次较量──进城门,学生纷纷迎着要求做下面的工作。”在这个故事中,晏子的表现有否改变楚王对晏子的态度,对齐国的态度。最后,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而没有将那文本应有的“三段式”──总,分,总呈现出来。假如当时我随机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哪一句话也写出了这一结果。”学生就会找到那一句并说出自己对那句话的理解。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少了,不行。得想办法巧妙地补上。

当我着力引导学生读好晏子与楚国士兵说的话时,我创设情境:到晏子一行人来到楚国城门口时,楚国士兵立即关闭城门,打开在旁边的“狗洞”,想让晏子等人从中穿过去。没想到晏子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学生根据晏子当时的想象读了那一段话。当学生说到晏子当时会很生气时,用生气的语气读了晏子的话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只有这么一种意见!“哦原来齐国的使者是这么没风度的!我们大王这么一着就把他气成这个样子。”我故作幽默地以楚国士兵的语气说了这样的话,可惜说得有点牵强。学生应答“晏子当时心里很生气,但他的话语里决不能透出生气,因为他是齐国的使者,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很高兴,直接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晏子,读出晏子的“气势”。

其实,当时我的理解是有误的。作为一个使者,他所拥有的是“气度”是“风度”,“读”他的话还不如“说”来得更贴切。当一个个“晏子”来展示他们的“气势”说那段话时,我用那单调的点头微笑和“不错,有使者的气势。”“有晏子的风度吗?”来评价。当有一个男生把晏子的话说得那样温柔时,我若随即引导“你真了不起,在这样大的侮辱面前还能把话说得那样温柔。一般人可做不到。估计晏子当时一心想着怎么进城门,也不会说得那样温柔呢!”孩子听了肯定会转而觉得要读得清楚响亮有气度。

四年来,学校里都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教研组公开课,青年教师过关,青年教师强化训练,还有其他的一些机会。上学期,我申报了校小课题的研究──以朗读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行动研究。本班学生有着相对较扎实的朗读基础。我除了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还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他们,在读中理解人物,在读中感悟文本思想,在读中让自己的思想也得到升华。晏子那一席“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的妙语形象地写出了晏婴能言善辩的个性和处处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在读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晏子的使者风度,让他们尊敬,敬佩,感叹。

查看更多
【《晏子使楚》带给我的思考】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6624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