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2、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情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凭借语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入充满情感的境界中。
⑴ 通过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好课文,通过教师示范性的朗读,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范读课文要进入角色,该激昂时昂奋高扬,令人隶敬;该委婉时柔情似水,使人感怀。使一词一句都能牵引学生情思,点燃学生心灵之火,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引发他们崇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赞叹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英雄气概。引发他们认识“春”中的融融春意,领略《济南的冬天》中乍寒还暖的雪景。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与引导下,情感得到充分的激发,以情入境,以境融情,这样就易于接受和掌握知识。
〖灵活导学,优化语文教学〗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感动人,先得有真情,然而情来何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设置教学情境,从而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拨动学生与作者共鸣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之泉,使之汹涌突发,让我们收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教老舍《济南的冬天》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看吧,我们蓝色的冬服已上身了,大家更显得英姿逼人,操场上的榕树却迟迟不愿卸下绿衣裳。我们赞美南方可贵的冬绿;可老舍先生要咏颂济南冬天的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随老舍先生去济南看冬景吧!”虽寥寥数语,却如投石击水,激发学生求知意识的浪花。化“苦学”为“乐学”。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学习兴趣的激发〗
4、积极调动学生,以新奇激趣: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古人云:“教人而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就深切地感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有其长处,也存在极大的弊端,如果教师不能够积极调动学生,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将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情趣荡然无存,因此,我觉得,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采用多种新奇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就喜欢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⑴ 朗读法: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细细品味。如范读《济南的冬天》中“薄雪覆盖下的小山”那一段时,我就通过语调、表情等变化,让学生感受雪后小山的秀美以及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此外,还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如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等形式,真正调动学生,培养他们的语感。
〖谈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问题〗
摹拟实境、调动激情。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我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见过白雪皑皑的景色吗?当你们看到这种景色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曾看过一望无际的茫茫雪景,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一幅多么辽阔的风雪图啊!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脑子里放映这幅优美的画面。这段导语描摹出了冬季壮观的雪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学习兴趣的激发〗
1、丰富情境,训练直觉思维。创造活动需要逻辑思维,但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实质上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它以极少量的本质现象为媒介,直接预感和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讲完课文中写的把被山围着的济南比作放在“小摇篮”、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城外远山上的村庄比作“小水墨画”后,启发学生想象,又该把济南的人比作什么呢?文中写到济南冬天的颜色有白色、暗黄色、粉色、绿色、红色、蓝色,大家想一想还可能会有什么颜色呢?文中写了济南的山、城和水,那么我们还可以写济南冬天中的什么景色呢?这就为提高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捕捉关键因素的能力提供了训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