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进行过问卷调查,吃惊地发现,某些语文教师基本不读课外书,有的老师居然未读过余秋雨的书,有的甚至不知道村上春树是干什么的。教改搞得轰轰烈烈,教学方法不断翻新,但语文教师如果不读课外书,是无论如何教不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做那些千奇百怪的阅读题目,是对付花样百出的考试用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那些解题思路和方法一般情况下都派不上用场(我从来不让我的学生做任何练习册,我给他们的语文作业一是看课外书,二是写日记)。语文素养的提高只能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实现,半壁江山的作文,不是老师指导出来的。老师硬指导学生如何写,只能培养一批批只会写单一的、呆板的、僵死的、空洞的、一个模式下来的低能写手。杜甫早有哲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作文是读书读出来的。
我二十年前曾听过魏书生老师的课,二十年后的去年又听了他一节课,魏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基本未变,每天让学生看课外书的要求也未变,所以他的教学成绩仍然名列前茅,他的课堂仍然是我们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学习的样板。他驾驭课堂似天马行空、出神入化,十分轻松活泼。魏老师给我们作报告,根本没有讲话稿,但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迭出、幽默横生。其实这都得益于他大量的课外阅读。高素质的老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语文老师素质的高低,主要看他阅读量的多少。语文老师读的多了,既能提高自己,又能及时给学生推荐和介绍,读一些少儿读物还能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除了应看学科专业报纸、杂志、教辅用书外,还应博览群报、博览群刊、博览群书,有条件的话,佛儒道、文史哲均应涉猎。至少应读些信息及时、信息量大、能丰富文史知识、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和审美层次的报刊书籍。我的好几个同事都说,自己想读书,但不知道读哪些。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读下列几类课外读物。
一、报纸类。《报刊文摘》、《中国剪报》、《文摘旬刊》、《每周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以及当地的晨报、日报和晚报等。
二、杂志类。《收获》、《书屋》、《读书》、《博览群书》、《新书摘》、《散文》、《散文选刊》、《杂文选刊》、《读者》、《意林》、《格言》、《东西南北》、《青年文摘》、《中国青年》、《名人传记》、《人物》、《纵横》、《炎黄春秋》以及《南风窗》、《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等。
三、小说类。除了老生常谈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外,还应读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贾平凹的《浮躁》《废都》、裴章传的《李鸿章》、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世界》、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高阳的《胡雪岩》、阎真的《沧浪之水》、海岩的《玉观音》、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王跃文、周梅森等人的小说。
四、散文类。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丰子恺、王开林、余秋雨、周涛、张中行、季羡林、汪曾祺、金克木、魏明伦、秦牧、贾平凹、杨绛、易中天、董桥、余光中、张继高、尤今、张晓风、梁衡、卞毓方、郭保林、夏坚勇、胡平、蔡翔、张加强、周国平、李泽厚、鲁枢元、王英琦、方方、赵赵等人的。
五、典籍类。四书五经、二十五史、《老子》、《庄子》、《晏子春秋》、《古文观止》、《唐诗选》、《宋词选》、《元曲选》、《山海经》、《世说新语》、《搜神记》、《严氏家训》、《袁中郎随笔》、《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闲情偶记》、《阅微草堂笔记》、《浮生六记》、《幽梦影》、《曾国藩家书》、《日知录》、《子不语》、《坛经》、《圣经》等等。
六、传记类。梁启超的《李鸿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名人传》、《梵高传》、《居里夫人传》以及叶永烈、黄仁宇、李辉、孔庆茂和王蒙等人写的传记。
七、青少类。杂志为《少年文艺》、《少男少女》、《花季雨季》等。小说为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杨红樱的《女生日记》、《男生日记》、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金今的《再造地狱之门》、郭敬明的《幻城》、罗琳的《哈利·波特》、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
看了这些报刊书籍,中学语文教师教起书来就会有底气,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老师的水平提高了,还愁学生的水平不能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