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詹天佑》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语文,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使平淡无奇的语文课堂变得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而在相同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只要我们能凭借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就能让学生获取更大的信息量,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与认知,大大优于不使用信息技术的常规课堂教学。这也正是我们《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今天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在:

让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詹天佑》教学反思

一、“演”──师生互动

“演”就是演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文、图、音并茂的特点,将书面文字变成音像,直观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给学习者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这正是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优势所在。在今天这堂课中“演”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师的演示。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而书中对“两端同时凿进法”、“中部凿井法”以及“人”字形铁路的叙述过于抽象,老师适时出示课件把抽象的文字变为活动的画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生的自演。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把传统阅读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双边交流变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的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生生交流的多维立体结构。在教学《詹天佑》一文“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部分时,由于内容类似,学法都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绘图直观化,所以我在课件“学生频道”中设计了自选自学的两个版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进入任一区域,跟随电脑提供的学习需求和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并将传统的纸上绘图变成图文并茂,色彩丰呈的直观呈现,让学生边学文边演练,使语文走出了狭小的“文本阅读”分析,使学生能在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实践中探索和整合知识,以形式自己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构建,这不正显示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吗?

二、“采”──拓展信息

“采”就是有目的地根据需要查找资料,采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基础课程纲要》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需要去学会查找资料、收集资料、采集所需的信息。这种通过客观反映、经过人的亲身感受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并经过加工形成认识的体验学习,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加深理解。如:在学完《詹天佑》一文后,学生一定对詹天佑生平、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渴望有更深一层,更广泛的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阅读内容作适当补充。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同时有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中,老师如果能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并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感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披文入境,使学生从形象的材料中感受、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养成良好的语感,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查看更多
【让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詹天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61667/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