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3
、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
、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
2、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
.
导入新课:
告别了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活,很高兴和你们一起步入中学语文学习之旅。在旅途中,你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言向你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又是一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人生只有在追求中才有价值,只有受过痛苦,才能领悟人生价值。”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主题是“体味人生”,所选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
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要达到以下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1
、理解并积累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
、体味诗
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
.
谈谈诗歌
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
(1)
高度的概括性。(
2
)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
)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
1
)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
2
)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3
)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
1
、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
、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
、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
、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
.
走近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家新,
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
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5
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
1992
年去英国。
1994
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
1985
)、《游动悬崖》(
1997
)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
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四
.
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预习的情况(幻灯片)
1..
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
ch
ī )
凝成(
níng
)
喧腾(
xu
ā
n
)
诱惑(
yòu
)一瞬间(
shùn
)
隐秘(
y
ǐ
n)
2.
请另一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
发呆地想。
诱惑
:
吸引
,
招引。
喧腾
:
喧闹沸腾。
隐秘
:
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
:
一眨眼之间。
凝成
:
凝结形成。
同学们平时要重视词语的积累,它既是识字和写字,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
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
听课文范读
要求:同学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2.
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根据范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
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配乐)
3.
指导朗读
同学们的朗读总体不错。但要注意几个地方:
(
1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
山那边是什么呢?“是”字读重音,句子呈升调,要读出疑惑和想往的语气。
(
2.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这个句子中,“终于”要读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
3
)妈妈,那个海呢?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
4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
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几句中“飘”“扎”“又”“又”“诱惑”要读重音。
(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
”这句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说的非常好,诗人对看到“海”的渴望。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
6
)结尾几句要读出什么情感?对,看到“海”时的惊喜,兴奋。
请同学们把这几个句子试着再读一下。(有进步)
六
.
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赏析课文。
1.
整首诗分两部分,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期,对山那边海的渴望和困惑。
第二部分:写我长大后,我的奋斗与感悟。
好,我们知道了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对含义深刻的诗句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来赏析本诗
2.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诗歌的
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出示问题组)
(
1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痴想”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
2
)
“
隐秘的想望
”
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
3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4
)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好,把你思考的结果,小组内交流一下,我们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发言后明确:
(
1
)“痴想”愿意是发呆的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小时候有强烈的好奇心,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对未知世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说明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山区,有追求新天地的梦想。
(
2
)诗人小的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想望”。
(
3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这样写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物伤怀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
4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每个小组的回答都非常精彩。
(过渡)诗人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我好奇的问妈妈,山那边是什么?妈妈说,海!妈妈的回答是巧妙的,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再没有什么比海更能激起他们的幻想了。妈妈点燃了“我”童年的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我”把对“山那边”的幻想埋在心里,独自细细的品味着那份甜蜜。为早日实现理想,我付出了实际行动,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终于有一天,我满怀着期望爬上山顶,可望不见海,“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大失所望,觉着一切梦想似乎都破灭了,只能无助的发问:“妈妈,那个海呢?”这个问句,写出了自己童年时的困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
3.
现在我们赏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在小分组内讨论,交流。能解答组内可做解答,解答不了的,由每个小组组长归纳,代表本小组提出,我们共同讨论,明确。
小组组长发言。
好,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和老师
的预测基本一致,我把这些问题汇总起来,大家集思广益,一起解决好不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
1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种子”比喻什么呢?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
“种子”比喻妈妈给
“
我
”
的信念,相信“山那边是海”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
“
我
”
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
“
我
”
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
2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
一次又一次
”“
一座座
”“
又一次次
”
这些数量词在句中有何表达作用?
这一句中的三个数量词用得凝练而又富有内涵。“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之多,
“
又一次次
”
,强调了
“
我
”
的努力,不灰心;
“
一座座
”
,说明
“
我
”
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这几句诗生动的说明了山顶的诱惑力之大,山顶的诱惑力在哪呢?因为“我”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只能“又一次次”锻炼我的意志,因为支撑“我”的力量源泉是“远方喧腾的海”,是我心中的理想。这几句诗生动表达了“我”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
3
)怎样理解“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句中省略号包含了什么内容?
“
枯干的心灵
”
比喻对理想的渴望。诗人确信远方有海
——
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
“
我
”
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海潮
“
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句中省略号包含了很多次的希望、很多次的失望、努力、奋斗、挫折、灰心、重拾信心等各种因素共同描绘出的人生图景,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同时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的深切渴望。
(
4
)
“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
!
人们啊,请相信
——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
,怎样理解最后几句诗的内容?
诗人先以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再以深情的呼唤去激励读者,同时也是鼓励自己,为我们揭示了人生哲理:要想实现理想,
须历尽千辛万苦,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最终实现人生理想。最后,诗人大胆地想象未来,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怎样的惊喜,使诗的情感达到高潮。结尾用省略号结束全诗,让读者回味无穷。
4.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请同学们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很明显,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红色象征喜庆、鸽子象征和平。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易懂,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象征什么?
非常正确。本诗中的“山”象征困难、挫折和失败,“海”则象征理想、信念和成功。“无数座山”形象说明实现理想的道路要经历重重困难。
明确了山与海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我们就不难理解本诗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这也是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意境壮阔,内涵丰富,神采飞扬,让人赞叹。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
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
七
.
拓展深化
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了哲理。请你也试着将《在山的那边》全诗的内容浓缩提炼,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能概括全诗哲理的话。
示例:
理想是大海,现实是大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则是飞跃千山万水的翅膀。
信念是大海,困难是大山,中间隔着崇山峻岭,奋斗则是翻过崇山峻岭的武器。
八
.
小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
“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
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九
.
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
“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
为题写一段话。要写出对生活的感悟。
(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