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4、两课时。两篇课文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

一、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提示”

2、朗读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与恐龙谜案有关,但两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说明对象是否都是恐龙呢?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篇短文。读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遗骸( ) 蟾( )蜍( ) 褶( )皱 两栖( )

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导引:

讨论一: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讨论时要注意不要把阅读简单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首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为答案的备选项进行比较。)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理清文章思路

导引: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提示: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L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 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四、拓展思维

讨论一: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提示:

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观鸟”的效果。

讨论二: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查看更多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57964/
教学设计推荐
热门教学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