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第 9 车 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 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开篇“我”的一次乘车经历的作用,要注意其与小说主要情节的关系,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引出后文的故事,为后文做铺垫;内容上,“我”的经历与后文那位读者的乘车经历遭遇类似,而后者更具戏剧性,所以“我”的经历起到了衬托或强化主要情节的作用。相似事件的发生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更让人深思。
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对文意的理解 。补写内容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后文的主要情节,要加以概括;一是抓住后面关键句子“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答案(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 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问得较为具体,很显然,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从全能视角出发,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全面自由地写出各个地方以及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应,同时叙述也更为客观。
答案: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主要分析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联系描写性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考虑氛围的营造,对人物形象或心理的烘托以及对表现情节或主题的作用。
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本题虽是开放型题目,但也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及讽刺意义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责任心、管理、平常处世等方面来谈,但不可脱离文本漫无目的地发挥。
答案(示例):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