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在远古洪荒时代艰苦而恶劣的环境中,先民们依托氏族血缘关系,筑成集体堡垒,以抵抗自然力量的侵害与外族的凌犯。基于生存的需要,中华民族很早就懂得了人人相和对于集体生存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常说的“和谐社会”,其实也导源于先民的生存环境。孔门弟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其中的 “先王之道”与其说是个别圣人的说教,毋宁说是远古生民的共识。中华文化之魂就是由这种血亲形态与观念建构而成的。当时的人被牢固的血缘纽带联结在一起,一切活动都和氏族分不开。氏族首领 由会议民主选举而产生。他们没有什么特权。传说神农亲耕,妻亲织,与其他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氏族的民主精神也反映在集会方面。氏族成员都有权力参与这种会议。一切重大的事情,如氏族首领的选择和更换,血族复仇的决定,都在这种会议上解决。生存的艰难,反而铸成了民风的淳朴,人际的和谐。《庄子》一书中屡屡出现的对氏族社会风俗之美的赞叹,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和,是中国人的最早的生存意识与道德。
我们探索中华文化之魂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灵魂不死的观念到了仰韶文化阶段趋于成熟。在最早的山顶洞人时期,我国的古人类就已经萌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到了仰韶文化阶段,这种观念就更加明晰了,并且成为普遍的观念。仰韶文化遗址中的死者墓葬 的头颅都朝向同一个方向,象征死者生前同心同德,死后也魂归一处,决不分离。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创作的《楚辞招魂》中有“魂兮归来,反(返)故居些”的哀辞,《楚辞九歌》中的终曲是《礼魂》,表达对于魂灵的礼赞。远古人们敬畏魂灵的观念,反映出氏族社会中血缘关系对当时人们生死观念的约束,同时也说明了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对生死归宿的关注。
与此相适应的则是图腾观念的发达。墓葬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归宿的关注,图腾则说明人们重视自己的来源。中国古代的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开始探寻本氏族的来源,说明原始人已开始对自己历史的关心。几千年来备受华夏族尊崇并成为帝王标志的龙,考其渊源,也是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图腾观念以及后来出现的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而这种具有文化意味的自我意识,正是中华文化成熟的标志,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慎重对待亡灵,追寻远祖,老百姓的道德就会变得厚重。孔门的这些经典语言,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敬天法祖的心理。这几年国家将清明在内的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日,就是对于我们先祖的追怀与祭祀,它既是对于传统的回归,也是对于明天的进步。
(摘编自袁济喜《国学与中华文化之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远古洪荒时代,为了抵抗自然力量的侵害与外族的凌犯,先民们以氏族这一血亲形态聚合,依靠集体力量生存。
B.环境的恶劣,生存的艰难,让中国先民意识到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和的重要性,铸成了淳朴的民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C.孔子崇尚“先王之道”,孔门弟子认为这并非个别圣人的说教,应该将它理解为远古先民基于生存需要形成的共识。
D.氏族社会里,氏族成员都有权力参与解决一切重大的事情的集会,氏族首领没有什么特权,此民主精神受到后人赞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早在山顶洞人时期,中国人便有灵魂的观念,他们认为灵魂不会随着肉体而消亡,这种观念在仰韶文化阶段已经深入人心。
B.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创作的《楚辞招魂》和《楚辞九歌》,都表达对于魂灵的礼赞,体现远古人们敬畏魂灵的观念。
C.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具有文化意味的自我意识,这标志着中华文化的成熟。
D.国家把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日,既表达对于我们先祖的追怀与祭祀,也是对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华夏族先民艰苦而恶劣的生存环境、依托氏族群居的生存方式以及随之萌生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B.仰韶文化阶段,人们就已经关注自身的生死归宿,不过他们的生死观念受血缘关系约束,这一点从其墓葬也可以看出。
C.“龙”的出现,源于中国古人类由探寻自身来源而产生的图腾崇拜,从氏族社会以来便作为帝王标志而备受华夏族尊崇。
D.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看来,如果与人相处不注重和谐,对亡灵随意怠慢,都是有碍道德发展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孟宪实
如何评价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这是一个难题。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先生的学术人生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前洲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一年,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把末代皇帝赶出故宫。抗战时期,少年冯其庸,经历过死亡威胁和失亲之痛。因为家贫,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如果别人把读书当作义务,他则把读书当作享受。
以冯先生的经历看,他的国学修养,不能不归功于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丰富留存。冯先生总是说当年书少,读不够。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都是在初中之前。有一次,二哥帮他一次性买来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嬛文集》,还有叶绍袁、叶小鸾、沈宜修等人的作品。有一个朋友,家里富有图书但不爱读,随手送冯其庸两册,一部是王士禛的《古诗笺》,一部是袁昶 的《安般簃诗续钞》。说实话,今天的中文系大学生的阅读书目,也未必有这么多。
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养,也离不开乡土的气息。秋天的时候,无锡各地都保存着社戏的传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一个以演昆剧著称的剧团,为挣口饭吃,在前洲镇演出了很长时间。包括冯其庸在内的一帮学生,不用买票就可以入场听戏,时间久了,冯先生与一些昆曲名角渐渐熟络起来,并与他们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1943年夏天,冯其庸再次失学,先是回乡务农,后来以教书为业,但读书写作,已经成为其日常功课。他的国学素养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饥一顿饱一顿”地持续修炼着。
1946年初,冯其庸入学无锡国专,接受了系统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 是一枝独秀。冯先生至今记得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课和杜甫专题,他正确的学问方法,很自然引得学生登堂入室。冯振心先生开设的《说文解字》课,让他看到了学问的深奥。有一次,钱穆来国专讲学,告诉学子要从大处着眼,称作“我见其大”,这让冯先生特感震 撼。
“文革”结束,在所有的运动冲击过后,冯先生留下了累累硕果。《瓜饭楼丛稿》分作三个部分,共三十三卷。另外,还有《瓜饭楼外集》十五卷已经提交商务印书馆。
冯先生的国学基础,归于文学的范畴似乎过于狭窄;他的许多国学之思,在后来的新学科中,无处投放。直到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成立国学院,盛情邀请已经离休十年的冯先生出山,他一生的 国学积累,才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他倡导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其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来源:学&科&网]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先生通书画,兼文史,擅红学、西域学,所涉浩瀚,故国学最能概括其学术人生。
B.文中列举史震林、袁昶等人的作品,意在表现今天中文系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堪忧。
C.无锡的社戏传统,与昆曲名角的终生友谊,都促进了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养。
D.朱东润、冯振心和钱穆等大师的讲学,给予冯其庸学术上的启迪,使他受益匪浅。
5.下列对冯其庸成为大国学家原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其庸虽然出身农家,家境贫困,但是他孜孜求学,享受读书过程,涉猎广泛。
B.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丰富留存,使冯先生耳濡目染,获得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C.无锡国专一枝独秀的系统国学教育,众多名师 的指点,使冯先生登堂入室。
D.在国学院施行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深为世人学者钦叹。
6.文中说“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国运”对冯其庸先生的“国学”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詹大胖子
汪曾祺
詹大胖子是五小的斋夫。五小是县立第五小学的简称。斋夫就是后来的校工、工友。詹大胖子是个大胖子。很胖,而且很白。是个大白胖子。尤其是夏天,他穿了白夏布的背心,露出胸脯和肚子,浑身的肉一走一哆嗦,就显得更白,更胖。他偶尔喝一点酒,生一点气,脸色就变成粉红的,成了一个粉红脸的大白胖子。
一个斋夫怎么可以是一个大胖子呢?然而五小的学生不奇怪,他们都觉得詹大胖子就应该像他那样。
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他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下课了!詹大胖子的铃声摇得小学生的心里一亮。呼——都从教室里窜出来了。打秋千、踢毽子、拍皮球、抓子儿……詹大胖子摇坏了好多铃铛。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这个学校有几个地方都栽着冬青树的树墙子,冬青树长得很快,过 些时,树头就长出来了,参差不齐,乱蓬蓬的。詹大胖子就拿了一把很大的剪子,两手执着剪子把,叭嗒叭嗒地剪,剪得一地冬青叶子。冬青树墙子的头平了,整整齐齐的。学校里于是到处都是冬青树嫩叶子的清香清香的气味。
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 树来很卖力。他白胖的脸看上去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贵好多!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他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在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除了放寒假、放暑假他回家,其余的时候,都住在学校里。每天放了学,先生、学生都走了,学校空了。五小就剩下两个人,有时三个。除了詹大胖子,还有一个女教员王文惠。有时,校长张蕴之也在学校里住。
一天晚上,张蕴之到王文蕙屋里去,说是来借字典。王文蕙把字典交给他,他不走了。张蕴之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到王文蕙屋里去。
这事瞒不过詹大胖子。詹大胖子很生气,他一个人在屋里悄悄地骂:“张蕴之!你不 是个东西!你有老婆,有孩子,你干这 种缺德的事!人家还是个姑娘,孤苦伶仃的,你叫她以后怎么办,怎么嫁人!”
这事也瞒不了五小的教员。有一天,放学时,有一个姓谢的教员路过詹大胖子的小屋时,走进去,对他说:“詹大,你今天晚上到我家里来一趟。”詹大胖子不知道有什么事。
姓 谢的教员是个纨绔子弟,外号谢大少。
谢大少问了詹大胖子几句闲话,然后,问:“张蕴之夜里是不是常常到王文蕙屋里去?”
詹大胖子一听,知道了:谢大少要抓住张蕴之的把柄,好把张蕴之轰走,他来当五小校长。詹大胖子白胖的脸变得粉红:“没有!没有的事!没有的事不能瞎说!”
詹大胖子不是维护张蕴之,他是维护王文蕙。
从此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就不太避着张蕴之了。詹大胖子还是当他的斋夫,打钟,剪冬青树,卖花生糖、芝麻糖。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把詹大胖子的摇铃与学生上下课的表现、活动相融合,将剪冬青树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显示出较为浓郁的散文风格。
B.学生长大看,回忆五小,会想起詹大胖子和他的糖,而忽略他的“坏”,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特有的怀旧温情与达观心性。
C.自从詹大胖子发现张蕴之的秘密,卖东西就不回避校长了,这是小人物的生存技巧,也暴露出詹大胖子人性阴暗的一面。
D.作者不全力正面刻画人物,而是从工作之 地写起,再写外貌、工作和业余生活,看似零散,却塑造了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
8.作品中詹大胖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着意刻画了詹大胖子“白”与“胖”的特点,有何艺术作?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父闻,以义兵千户归太祖,累官都指挥同知。瑄代父职。父坐事戍辽阳,瑄伏阙请代,诏并原其父子。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屡从征南番,又征越嶲,讨建昌叛番月鲁帖木儿,逾梁山,平天星寨,破宁番诸蛮。复征盐井,进攻卜木瓦寨。贼炽甚。瑄将中军,贼围之数重。瑄下马射,伤足,裹创战。自巳至酉,全师还。又从征贾哈剌以奇兵涉打冲河得间道作浮梁渡军既渡撤梁示士卒不返连战破贼 建文末,迁右军都督佥事。燕兵逼,命总舟师防江上。燕兵至浦口,瑄以舟师迎降,成祖遂渡江。既即位,封平江伯,食禄一千石,赐诰券,世袭指挥使。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万石,国用以饶。永乐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 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仁宗即位之九月,瑄上疏陈七事。一曰重国本,二曰择贤良 。三曰苏民力。四曰兴学校。五曰整卫所。六曰谨边防。七曰专漕运。帝览奏曰:“瑄言皆当。”令所司速行。遂降敕奖谕,寻赐铁券,世袭平江伯。宣宗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从征贾哈剌/以奇兵涉打冲河/得间/道作浮梁渡军/既渡/撤梁/示士卒不返/连战破贼/
B.又从征贾哈剌/以奇兵涉打冲河/得间道/作浮梁渡军/既渡/撤梁示士卒/不返/连战破贼/
C.又从征贾哈刺/以奇兵涉打冲河/得间/道作浮梁渡军/既渡/撤梁示士卒/不返/连战破贼/
D.又从征贾哈刺/以奇兵涉打冲河/得间道/作浮梁渡军/既渡/撤梁/示士卒不返/连战破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A.巳时指上午10时至12时。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是古人独创的计时方法。
B.漕运指古代王朝将田赋中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C.铁券,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 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D.谥号是古代君臣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瑄出身武职,勇猛过人。在征讨盐井中,虽身陷重围,足部受伤,但他裹伤迎敌,连续作战,最终全师而还。
B.陈瑄明辨是非,改弦更张。在建文末年,身为南军水师统帅,镇守江防,迫于战败,迎降燕军,使朱棣顺利称帝。
C.陈瑄督理漕运,关注民生。通过凿渠、筑闸、置仓、置卒等方式整改漕运;又沿河堤凿井种植树木,方便行人。
D.陈瑄关心国事,积极建言。仁宗年间,提出七条主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受到皇帝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坐事戍辽阳,瑄伏 阙请代,诏并原其父子。(5分)
(2)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双调】水仙子咏竹
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①文湖州: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操韵高洁,以善画竹而闻名,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 。
1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头两句着眼竹的颜色、竹节,写出了竹常年翠绿、耐寒不变、直节直心的特性。
B.渭川即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清吟”,指竹在风雨中的摇曳之声。
C.“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写竹吸引文士、灵禽,突出竹的孤芳自赏。
D.“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两句,写出了竹在不同节令、时段的姣美舞姿。
E.“碎影”指诗人映在庭阶的身影;“筛金”指月光经过竹枝筛遮而形成的光辉。
15.这首元曲的思想 感情较为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 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 , ”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残酷。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来源:学§科§网]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随着郎平率领中国女排在里约赛场一路过关斩将,时隔12年再夺得奥运金牌,女排精神又一次在国内蔚然成风。
②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即自己觉得对的才去做,自 己感觉到不对的、不舒服的,就不要那样去对待他人。
③还记得那段失落沮丧的日子,是母亲的安抚、开导以及默默的陪伴,让我久积心头的抑郁涣然冰释,最终得以走出阴影。
④最近,一些地方因雾霾严重而采取洒水除尘的办法,不仅效果差强人意,更引发了一系列交通事故,激起公众的强烈不满。
⑤公司近期有重大人事变动,当我们征询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时,他都不置可否,根本无法得知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⑥新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时代发展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科院研制出寒武纪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器,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_上入选为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B.身处大数据时代,各征信机构在注重发挥个人信息数据经济效用的同时,信息主体权利的保护也必须得到强化。
C.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不能让百姓既当美食家又当化学家,应该加大监管,尽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D.武夷山市城村的汉城遗址,原为西汉东南少数民族闽越国王城,是目前我国江南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 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 ② 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 ③ 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④ 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 ⑤ 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 ⑥ 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如果 至少 也 何况 不是 是
B 只要[来源:学.科.网Z.X.X.K] 必然 也 并且 并非 而是
C 倘若 大概 自然 而且 不是 是
D 既然 显然 也许 况且 并非 而是
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认识自己有两方面:一为自己的主体,或称“自我”; ① ,或称“外物”或“客体”。单是自我,不会有正确的认识;单是被认识的客体, ② :必须明白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了环境,方能认识自己。所以, ③ 。
21.下面是某校“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各种讲究规矩最多的日子。对此,有人说,现在的我们生活得太随意,忽略了很多祖辈留下来的规矩,也有人认为,只在这几天里态度和气、言语吉祥,种种讲究、规矩、礼数显得太虚假,还有人说,年俗中的一些美好起源有些虚妄,甚至算得上迷信。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