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详细整理(5)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因、于、哉、则、者、之

常见文言虚词详细整理(5)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⑴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⑻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

⑴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③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④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⑵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②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⑤斯则仆之褊哉⑥鸣呼哀哉

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⑷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例:幸宁心哉!

--------------------------------------------------------------------------------

⑴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⑵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及日中则如盘盂。

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⑧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⑸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③不然,则其所疏远。

⑹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⑺只。例: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②不依公道则爱钞。

⑻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⑼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②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⑨客何为者?(者:指人)

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查看更多
【常见文言虚词详细整理(5)】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52208/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