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师:我们先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析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两种方法。2、反复诵读,深入文本,体悟本词独特的韵味。(多媒体出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诵读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领会体悟词作的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让我们这节课通过浅味、品味、深味(多媒体出示)这三个环节,一起去体味这首词的韵味。(浅味,认知文本;品味,品鉴特色;深味,体悟韵味。“浅味”环节主要通过预习和诵读,规范读音,疏通文义,整体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品味”做铺垫。“品味”环节主要是通过分析文本,鉴赏语言,总结感情,此环节还始终贯穿诵读原则,边分析,边诵读,两者相辅相成。“深味”环节主要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本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提炼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精神。)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的朗读一遍全词,浅尝它的味道,注意三个方面:一、读准字音。二把不理解的词义画出来。三、初步把握感情基调。(多媒体出示)(“浅味”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认知文本,其一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识记字音、词义;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初步朗读,整体把握全词感情基调,为进一步深入文本分析艺术特色,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师:找一个同学来试着读一遍全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字音是否准确。
(纠正读音,多媒体出示易读错字音)
遥岑远目cén 献愁供恨gōng 玉簪螺髻zān jì
鲈鱼堪脍kuài 倩何人qìng 揾英雄泪wèn
师: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有哪些词义不理解,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
(学生没有提出疑问)
师:如果同学们没有疑问,那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了。
(出示“词义检查”,分别找两位学生解释词义)
遥岑:远处的小山 断鸿:失群的孤雁 倩何人:请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歌女 揾英雄泪:擦拭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读这首词,你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1:悲凉。
生2:挺悲伤,也很悲愤。
师:两个同学都谈到了“悲”,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到的?
生3:我觉得这首词是通过几个典型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悲凉之情的。
师:通过意象传情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抒情方式,我们再找一找词中有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
生4:献愁供恨。
生5:忧愁风雨。
生6:揾英雄泪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那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么悲伤呢?
生7: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7:从“预习学案”中的“写作背景”中知道的。(在“导学学案”上给学生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秋,这时辛弃疾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作者登上建康城水门楼上的赏心亭,眺望江北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师:很好,只有知人论世,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悲的原因是“报国无门”。(板书“报国无门”)
师:下面我再找一个同学读一遍这首词,看能不能读出些感情。
(找一学生读全词)
师: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8:字音都读准了,感情把握的还不错。
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词“还不错”,言外之意是“感情表达的还不是很充分”,那我们怎么才能把这种感情充分的表达出来呢?
生9:我觉得只有充分理解词意,才能把这种感情充分的表达出来。
师: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文本,共同品味这首词的特色。(通过学生的认识,自然过渡到“品味”环节,在“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文本,品鉴特色,体悟感情。)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感情,(板书:报国无门。)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呢?(幻灯片出示: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请同学们找一找你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词句,进行鉴赏,注意鉴赏的一般环节:内容+手法+感情。(幻灯片出示:内容+手法+感情)(此环节意在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鉴语言,分析手法,进一步领会作者传情达意的高超的艺术以及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讨论意在给每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见仁见智,集思广益。)
师:各小组都已经讨论结束了,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发言。发言时除了谈出自己的观点以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把你找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此环节贯穿了以“诵读”贯穿诗歌教学的理念。“浅味”环节虽然已让学生读了几遍,但学生只是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此环节再让学生读,是建立在学生对所找的词句有了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所以,更能表达出感情,应该说,“读”是分析理解的一种外在体现。)
生10:我们组找的是“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一句,这句是说他把当年用过的刀剑看了一遍,却不能上战场杀敌,只能无奈的拍打着栏杆,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的心情,体现了他的郁闷之情。
师:这个同学分析的不错,那你觉得这句中哪几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生10:看,拍
师:为什么这两个字最能表达这种感情呢?
生10:“吴钩”本来是在战场上杀敌的,却只能“看”,所以心中有一种愁。
师:对,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自己也说过: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但在这里只能是无奈的看一眼。
生11:我觉得这个“拍”字更能表现出作者不能上场杀敌的无奈。
师:为什么?
生11:“拍”是很郁闷,很无奈,很愤怒的一种体现。
师:很好,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讲的就是“炼字”的妙处,刚才我们分析的“看”和“拍”能表现出什么境界呢?我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一下。(板书:炼字)(“炼字”是诗歌鉴赏题中常常涉及到的题型,也是理解诗歌的一个关键点,引导学生关注“炼字”,教给他们“炼字”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生12:(学生齐读“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师:老师觉得刚才同学们还没有把作者的无奈和悲愤之情读出来,我们再读一遍,可以想象着加上模拟动作。(一边读,一边想象和模拟当时的场景,更容易引领学生入境。)
生13:(再次齐声朗读,加上“看”“拍”这两个动作)
师:哪个组还能谈谈你们的想法?
生14:我们组讨论的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这一句主要是写夕阳将要西沉,孤雁时时哀鸣,传到了赏心亭,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寄托于孤雁和落日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板书:借景抒情)
师:刚才这个同学提到作者把感情寄托在“落日”和“孤雁”两个意象上,你还能不能想起有关“落日”或是“孤雁”的诗词句。(“落日”和“孤雁”是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引导学生回忆包含两种意象的诗词句,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生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1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孤雁”呢?
生17:“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从这几句诗词我们可以看出,“落日”和“断鸿”自古就是“思念”的代名词。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让我们分析意境,那如何分析意境呢?老师给你提供一个鉴赏的参考模式,先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句词营造的意境。
(分析诗歌意境既是考试最常遇到的题型,也是理解诗歌感情的关键所在。此环节一方面教给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简便方法,即景、境、情,另一方面,现场练笔,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生18:(全体同学鉴赏“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一句意境)
生19:落日的余辉映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师:还有哪个组想发言?
生20:我们组鉴赏的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一句。这句的意思是,眺望远山,远山很像美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他把沦陷的领土比作美景,通过比喻,更增添了作者的“愁”和“恨”。(板书:比喻)
师:好,这位同学点出了这句通过比喻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愁”和“恨”,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这句词,一定要重读“愁”和“恨”这两个字。
生21:(学生齐读“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师:好,最后一个发言机会,我看哪个组能抓住。
生22:我们组鉴赏的是下阕的典故。
师:下阕一共用了几个典故,你能分别概括一下吗?
生22:一共用了三个典故,第一个是张翰归隐,第二个是许氾求田问舍,第三个是桓温感叹时光流逝。(板书:用典)
师:运用这三个典故作者有什么用意呢?
生22:感叹自己已经老了的无奈吧。
生23:作者还表达了自己不会学习张翰和许氾这些人,即使不被重用,也绝不归隐的想法。
师:那老师还想问同学们,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表达这种感情,而是用典故的形式呢?
生24:因为用典故表达更含蓄。
生25:用典故传达的内容和意思比较多。
师:虽然内容丰富但语言却很精炼,也就说典故的主要作用是“言简义丰”。(“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这首词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手法的妙处,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用典”的作用,体会“用典”的用意。)
生26:老师,再给我们组一个机会吧!
师:我看这个可以有。(生齐笑)
生26:我们组鉴赏的是最后一句“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句的意思是说请什么人来给我擦拭眼泪,只有换取周围的歌女了,这句词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无人理解的苦闷和无奈。(板书:直抒胸臆)
师:既然是直抒胸臆,那么感情表达应该是很充分的,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共同读一遍这句词。
生27:(学生齐读“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师:老师总结一些刚才我们的鉴赏,通过我们分析,这首词主要是运用借景抒情、炼字、比喻、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共同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之情。
师:老师再找一个同学起来读一遍这首词,看看感情能不能把握的更好一些。(“浅味”环节让学生读全词是为了整体感知,“品味”环节“结束后,再读全词,是为了展示分析鉴赏的成果,学生此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情把握更准确,表达也会更充分。)
生28:(一名学生朗读全词)
师:虽然感情表达还不是那么充分,但我感觉比刚才要好一些了。没关系,我们下面再通过对比鉴赏,来进一步体悟这首词独有的味道。提到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除了辛弃疾,我们还会想到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自然过渡到“深味”环节。“深味”环节主要是通过对比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豪放派词人的不同词风,加深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出的那种特有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生29:苏东坡。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人的代表词作(多媒体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比较一下,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两人在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幻灯片出示:对比鉴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学生小组讨论)
生30:我感觉苏轼在困难面前表现的更旷达,更潇洒,而辛弃疾感情更深沉。
生31:苏东坡表达的主要是自己的感情,辛弃疾更多的是表达的一种爱国情怀。
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位豪放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位词人不同的经历。(我们常说,知人才能论世。只有了解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所以此环节给学生补充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旨在说明两人思想境界和情感本无高下之分,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也不一样,所以,词作中表达的感情也有所不同,引导学生全面、客观、深刻的分析问题,评价人物。)
幻灯片出示:
苏轼主要经历:1036年,苏轼降生。此时,北宋繁荣昌盛。1057年,21岁高中进士。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开始仕途生涯。1069年,进京,任职史馆。1071-1076年 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政绩显赫,深得民心。1079年,43岁时新党执政,卷入政治漩涡,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1080年,被贬黄州。1085年,旧党执政,往京都,先后任中书舍人、吏部、兵部、礼部尚书等要职。1094年,新党再度执政,被贬惠州。1097年,被贬海南。1101年 旧党执政,北返,同年一代豪放词宗病逝。
辛弃疾主要经历:1140年,出生于济南。此时,家乡已被金兵侵占13年。1161年,21岁参加起义军,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活,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途中,率五十多人袭击五万人敌营,活捉叛徒。同年被任命为江阴签判。1165年,主张抗金,朝廷不应,遂被疏远 。1181年,41岁任隆兴知府 。当年,主抗金,受弹劾,被罢官。此后二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1203年,辛弃疾被起用绍兴知府。1205年,又被罢官。1207年,68岁的辛弃疾,朝廷再次起用他,已病重卧床不起。同年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
师:正如梁衡所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让我们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当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师:也就是说,辛弃疾的词比其他纤弱文人更多了一层“悲壮”,(板书:悲壮)老师想试着怀着“悲壮”的心情读一遍这首词。(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在初步感知“悲”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升华出本词独特的味道“悲壮”,这种“壮美”才是本词的独特风格。)
(教师朗读全词)(教师的朗读可以对学生起到一种引领和示范作用。)
(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想通过我们的分析和体悟,同学们也一定能够读出这种悲壮之情,下面,我们推荐一名同学再读全词。
(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读全词)
(全场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真是叹为观止啊!下面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怀着“悲壮”的感情,读一遍这首词。
(全体学生站立,有感情的齐读这首词)(通过分析和诵读,学生感情达到了高潮,全体起立齐读全词,有利于更充分的抒发感情。)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浅味、品味、深味”三个环节学习了这首词,鉴赏了这首词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体会了作者的满腔爱国情怀。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你还知道有哪些?能不能说出他们的几句名言?(引导学生类比举例,一方面开拓学生的视野,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举例,加深对这种中国传统的“忠义”文化的理解,增强对学生爱国主义和道德情操的教育。)
生32:陆游,他说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33: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34:岳飞有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
师:的确,中国文人独有的忠勇文化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千古绝唱: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却仍旧高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一面慨叹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面又希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哪怕文天祥身陷囹圄,辛弃疾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林则徐发配伊犁,但他们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绝唱,却演绎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因为他们心中都刻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这首“精忠报国”再次去感受这些英雄的雄心壮志!
(播放歌曲“精忠报国”,全场齐唱)(通过音乐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