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讲者自然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高山、没有河流、没有原野、没有草木,我们无处获取木料、种植粮食、接来饮水,人怎么去生活?“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比如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高山是被从地底掏空的,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工业与生活废水污染了的,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撂荒,看不到庄稼,如果我们的草木动不动被连根挖掉,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视他人为地狱,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社会必须是诚信的;第二,社会必须是善良的;第三,社会必须让我们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华。
人不是一个孤岛,必须要跟其他人打交道,社会讲诚信,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我们做生意不忧虑被敲诈,我们写作可以及时拿到稿费,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社会各种矛盾会大量减少。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个别人作恶,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钱,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细节,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可能向别人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得到了保证,我们出门在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的言行也才会变得绅士。
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每个个体,二是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它就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养人”的“水土”从来是有责任感的人创造出来的。
(选自娄底新闻网,有修改)
18.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19.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舞台”在文中的含义什么?)
20.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
21.文章第④段与⑤⑥⑦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22.在打造“养人”的“水土”的过程中,个人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章内容 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8.(3分)C(A、D项以偏概全;B项是为了引出论题,不是文章论点)
19.(4分)(1)指好的自然“水土”才能养人(1分),不好的自然“水土”还会害人(1分)。(2)指展示才华的环境和条件(2分)。
20.(4分)举例论证 证明了自然的“‘水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这个观点。(每问2分)
21.(4分)总分关系(2分)第④段总说社会的好“水土”需具备的三个条件(1分),⑤⑥⑦段分别对这三个条件加以阐述(1分)。
22.(5分)示例:每个个体都应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1分);应有人人是别人的社会“水土”意识,从自己做起,给社会的“水土”注入正能量(2分)。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或攀折花木;做人要讲诚信、良善,与别人和睦相处(2分)。(意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