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论学情架空的“四化”现象及“还学”策略,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眷注学生的“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唯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
但是走进现今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基于教师教的学”依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评价,学生也怎么评价……语文课堂出现了教师强势垄断,追求一丝不露严密环节,过于展示自己教学艺术的教学弊端。学情遭遇遮蔽和消解,被“架空”的情况普遍存在:
教学现场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第九册)导入环节
师:上课前,请大家回答老师一个问题:长大以后,你最想做什么?
生:画家、电影明星、电脑高手、老板、医生、出国留学、运动员……
师:是啊,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每个人的都有五彩斑斓的童年经历。在童年的岁月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满怀的憧憬,美好的理想,可是你要想成功就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他们可能是你的父母双亲,也可能是你的至友亲朋。帮助我们就是爱我们,因为有了爱的抚慰,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才能健康的成长。(师板书:爱)“爱”字并不难写,可有的人却不能真正的理解它。当我们遇到鼓励的爱时,应该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时,要正确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相信学完以后你一定会有所领悟。(出示课题)
生:(心不在焉地打开课本,稀稀拉拉地读起书来)
教学现场二:《再见了,亲人》(人教版第十册)朗读指导环节
师:大娘把多少慈母般的温暖给了志愿军战士,以至丢下自己的小孙子于不顾。现在,我们又怎么舍得分别呢?这依依惜别的深情,就因为——读!
生:“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师:小金花和妈妈救出了侦察员老王,可妈妈却和敌人同归于尽了。当时小金花把仇恨记在心里没掉眼泪,可在送别志愿军的现在却落泪了,因为——读!
生:“我们的心永远跟随你们在一起!”
师: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腿的大嫂,今天架着双拐为告别志愿军已送了几十里路,还不愿离去,因为——读!
生:“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娘,还有千千万万位大爷;又何止是大嫂,还有千千万万位大哥;又何止是一位小金花,还有许许多多个小金花、小银花、金达莱花,都不愿意停住送别的脚步,因为——读
生:“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教学现场三:《景阳岗》(人教版第十册)深读课文环节
老师要求:“现在我们去打虎现场,默读1——12自然段,思考:武松真( )啊!如果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评价武松,你会说什么?”
豪迈、勇敢、身手敏捷、勇、猛、智、强……学生的回答,一切都按预想的顺利进行,倏地,一个男生出乎意料地回答:狂。
老师一愣,随即急忙纠正:“哦,‘狂’?看来还是“强”合适一些”。于是便轻巧地避开了这位学生的答案,这位正想阐述一番观点的学生失去机会后,不禁悻悻地坐下来,一脸落寞。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便如教师所愿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学现场四:《浅水洼里的小鱼》(人教版第四册)教学拓展环节
为了凸显“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教师出示一组图片,然后配音旁白:“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藤儿在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笋芽儿不知不觉地拱出了地面,当我们看到花儿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我们会充分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接着,在悠扬的钢琴曲的伴奏下,教师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一首诗。(略)。最后,教师对学生说:“孩子们,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你又是怎么来理解生命的呢?请写下来。” /soft/
课堂透视:
一、 “伪化”的阅读教学,遮蔽了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
可以说,第一教学现场“脱口秀”式的导入现象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普遍。开场中宽泛的、高调的“普适”性对话话题切入,便令人有空洞、做作之感,接着大段的独白式的语言,字字珠玑,瑰丽华美,可谓诗意浓浓,情意绵绵,有时还会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的语言,加上声色光影,极尽“绚烂”之能事。但亲临在场、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便能感觉到:在“精妙”语言的感染下,夸张了的“主流情绪”的“感召”和暗示下,学生看起来个个入了神,但现场总是缺乏真实的反应,有时,学生只是为了配合老师而做出一番神往的样子。至于有多少句话真得讲进了学生的心里,教师一定是管不了那许多的。
二、“弱化”的阅读教学,模糊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因其传统的“知识垄断者”和“课堂主宰者”的角色包袱,总是习惯于处于强势地位,这就很容易地排斥了学生学的活动,或者使本来应当处在主体状态的学生学习,仅仅成了一种对教的强势的顺从和应和。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课堂刮起了一股煽情之风:“情感”悄悄地提升到了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煽情”成为公开课取胜的第一法宝。如第二个教学现场,确实,课堂上似乎呈现了一派此呼彼应,一呼百应的激情场面,有颇为壮观的表演效果。但细细一分析,教师对教材的复读、引申、拓展、强化都一肩挑了,把学生的语言实践权全盘收入自己囊中,以个人感受替代学生的全员体验,把应该让学生去语言实践,从中发挥个性体验的朗读活动转换为个人的一种渲泻,成为表演的主角而闪亮登场,而学生却只是以重复同一句话做简单的呼应、机械的陪衬,在一边“跑龙套”。当然,如果教师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问题是于现在大有视此为煽情秘诀而竞相仿效的现象,竟成为今日课堂之“流行风”,令人堪忧。
三、“虚化”的阅读教学,阻隔了学生言语生命主体的凸显
“走教案”是眼下课堂上常常被人诟病的现象之一。有些教师以为只要单向地走完了教案,便是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因为课堂上发生了变化,而无法完成教案的全部设计,不管这种变化有无价值,往往都会给教师留下遗憾和懊丧。教学现场三中,教师为什么“虚晃一枪”,而不让学生印象中的武松“狂”一把?我们可以揣度出上课教师的心理:害怕课堂出现意外情况后“被迫”改变预案造成教学的不顺。
联系学生的回答,从教材分析,我们分明感受到武松确实“狂”:于“三碗不过岗”的禁酒令中,十八碗酒入胸膛,喝得“狂”,面对凶猛的吊睛白虎,借着酒劲,打得“狂”, 即使在酒家的明令禁止,好言相劝下,依然我行我素,行得“狂”……学生的理解新鲜而贴切。教师没有好好利用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也便没有把握住更深入、鲜活地学习课文的契机。
长此以往,我们发现:学生变得“小心翼翼”了,当然,他们也变得“越来越聪明”:迎合着老师的口味上课。课堂上师生的“默契”配合,是以缺失真实思想的碰撞为代价的。
四、“催化”的阅读教学,违背了学生语言生命的发展规律
像教学现场四这样“找不准教学起点”,随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学生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并不少见,且不说面对着那些精彩的画面、激情的导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论学情架空的“四化”现象及“还学”策略,小学语文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