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荷花淀

教案设计

[设计思想]本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如何结合网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地利用网络为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网络的信息。以课文为“原点”,通过研读《荷花淀》,让学生感性鉴赏“诗体小说”的艺术美,由此引发对作者孙犁的了解兴趣,对“诗体小说”的探究兴趣。这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针对以上内容,上网查询,将查询到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下载和整理,然后,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共享和交流。由此,由“原点”进行“辐射”,学生对“诗体小说”特点的理解和鉴赏由课内转向课外。

第二册荷花淀

[教学目的]

一、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理解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为自己研究服务的能力。

[教学重点]含蓄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描写对表现小说诗情画意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通过电脑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采用“引疑—质疑—释疑—赏析”的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和“探夫遇敌”的对话及动作细节描写进行鉴赏讨论,由此让学生体会孙犁小说的“诗意”特色,并利用网络,查询“荷花淀派”其他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比较研究,感知“诗体小说”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体会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及动作细节描写对表现小说诗情画意特点(诗体小说)所起的作用

1.鉴赏“夫妻话别”部分的景物描写:

(1)放背景音乐,请一同学范读课文部分内容:“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3)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的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夫妻话别”部分的对话及动作细节描写。(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外柔内刚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勤劳纯朴,挚爱丈夫,识大体,明大义,温顺善良。这样写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动作细节描写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3.鉴赏“探夫遇敌”部分的对话描写: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怎样的不同个性特点?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3)小结:孙犁通过一系列具体传神的描写,把我们平常都能感受到但一直未能表达出来的农民妇女的柔性美揭示了出来。她们的细腻多情、刚毅纯真的性格长期潜伏在泥土里,是孙犁第一次以群体浮雕式的创作,把她们推进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使她们得以展现耀眼的风采。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妇女形象,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妇女形象一样,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激发探究(第一次上网,让学生发现孙犁)

1.教师启发:孙犁这样写战争,写战争环境,写战争中的人,似乎与众不同。那么,孙犁是个怎样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有什么特色?请大家现在打开电脑,立刻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筛选并整理,做成简易课件,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初步概括孙犁及创作特色。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1945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体小说”,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三、发现与研究

(第二次上网,目标:更多更具体地了解孙犁;具体了解“诗体小说”特点及“荷花淀派”作家群的创作。)

1.学生上网,按教师要求进行查询—筛选—下载—整理相关信息。

2.学生主持,共享查询资源,交流讨论。

3.交流小结:

(1)“荷花淀派”及“诗体小说”:《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2)白洋淀孕育的两个文学流派。叶绿花香、水秀人灵的白洋淀,在现代文学史上孕育出两个文学流派:一个是50年代前期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形成的荷花淀派;一个是70年代前期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等形成的白洋淀诗群。前者早已是声名远播,后者则是近年来才逐渐引人注意的“地下诗群”。他们的存在引起我们对地域文学作深入的思考。

四、比较研究

(第三次上网,查找到“荷花淀派”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人的任意一部作品,与《荷花淀》作比较,体会他们创作上相同的地方。)

1.教师布置研究目标:网上阅读“荷花淀派”任意一作家(孙犁除外)的代表作,从文中找一处有“荷花淀”特色的描写,与《荷花淀》作比较,进一步体会这种“美文”特色。

2.学生上网查询,下载相关资料,准备交流。

3.学生交流、鉴赏研究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荷花淀派”作家刘绍棠、丛维熙的一部小说,在随笔中摘录其精彩语句或语段,并予以点评。

教后随想:

《荷花淀》是教材内的一篇课文。这两节课我着重探索的是:如何将互联网、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材相结合,以课堂学习为主渠道,创建一个适宜语文学习的情境,让网络与语文联姻以适应课堂学习,在课堂学习时间内使语文学习的效率最大化。

教材的适当“处理”,是引导学生研究的起点。我重点选取了“夫妻话别”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部分,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感受《荷花淀》的艺术美,成功引发了学生对作者孙犁和这种风格小说的探究兴趣。

这时,在课堂上引入互联网,可谓水到渠成。

对孙犁及其作品的了解和研究,离不开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运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及对于资源共享的特点,正好为学生们的研究所用。

我按照研究上循序渐进的顺序,安排了学生们三次上网。

第一次通过上网查询、资源共享及交流,学生们找到了孙犁的照片、创作经历及特色,初步了解了“诗体小说”和“荷花淀派”,由于是自己探究所得,学生兴致很高。

第二次上网,学生们了解了“诗体小说”的特点及“荷花淀派”作家群的创作。进一步认识了孙犁在现代文坛上的独特影响,也对其他作家创作的“诗体小说”产生了阅读鉴赏的兴趣。

第三次上网,是拓展阅读和比较的重点。学生们在网上查找到了“荷花淀派”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人的任意一部作品,下载自己喜欢的部分,与《荷花淀》作比较,体会它们作为“美文”相同的地方,并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对“诗体小说”的鉴赏由课内转向课外。

整个教学过程

,有得有失。

先说“得”。

创造了“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实”指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虚”指的是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的阅读学习环境。“虚”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可以“跑马”;“实”的环境里,学生的思维可以“交锋”。这种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提升。

教学实效性加强。阅读量增多,阅读速度加快,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这两节课学生的阅读量远远突破了教材一篇课文所提供的容量。围绕着《荷花淀》,学生们在网上读到了文学史中有关孙犁的介绍;查到了新闻中有关孙犁的最新报道;了解了“诗体小说”的特色及“荷花淀派”创作特点;鉴赏了“荷花淀派”其他作家的小说创作……从而使学生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可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加入”,短短的两节课,能有这么大的阅读量,很难做到。

实现了语文课堂学习自主研究的构想。首先表现为学习过程的探究化。整个教学环节,就是学生们以《荷花淀》为“原点”,不断发现新的兴趣点,不断进行探究和研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事先完全安排好的过程。其次表现为个性化自主学习特色。学生们都是独立上网查询,探究网络资源,然后协同研究小组伙伴(座位前后六人一组),进行资源互享,交流研讨,形成研究小组相对集中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公开交流。

锻炼和提供了学生对信息查询、获取、转化、传递和创造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上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应该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之一。

再说“失”及相关的思考。

教材(纸制)不可轻视和丢弃。语文教材上的篇目,都是经过精选的示范性文章。它是激发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激发物。网络资源虽然丰厚,但是,阅读一多,易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那些文质优美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意境的佳作,在快的影响下,容易逝去。因此在学习设计中,教师应该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单篇的课文阅读,细细品味课文。

学生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利用信息,而不是被动全盘地接受信息,不要在信息的海洋里“淹死”。尽管网络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又一主要来源,但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

教师在知识的专业和广博上,以及电脑技术的具体应用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很难准确把握。通常是,总觉得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探讨、呈现个性化研究结果的时间不够充分。

[主持点评]

一堂语文课课前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是课后的反思则同样重要,同样不可忽略,这是语文教师上好下一堂课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一环。谢老师这堂《荷花淀》课教学的成败姑且不论,仅就其认真到位的反思就值得推崇。当然我们还希望这种反思能带上批判性,因为只有批判性反思,才能具备积极的怀疑主义精神,公开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引起讨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有挑战性。

查看更多
【第二册荷花淀】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465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