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警察+赞美诗=?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和赞美诗》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引导学生理解、鉴赏作者是如何独具匠心地运用幽默讽刺手法来揭露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现实,是本文的重难点。为突破此重难点,我对《警察和赞美诗》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在自读前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

已知条件:

①背景

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②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③赞美诗

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问: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

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上述逻辑上的结论与当时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

讨论明确:不相符合,现实中的美国社会不是“人间天堂”。

三、学生精读课文。事实胜于雄辩,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深入了解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真实状况。

1.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小说内容能得出关于美国社会的什么结论?

讨论明确

小说写了流浪汉苏比六次故意犯罪,想进监狱度过冬天而未能如愿,而当他在赞美诗的感召之下想做一个正正堂堂的人时,却被警察送进了大牢。这个情节充分说明美国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2.小说六次写苏比故意犯罪的经历,是不是太繁冗?如果写了二三次后就写结局,不也同样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吗?

讨论明确

不繁冗。小说对苏比的遭遇写了六次,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反讽现实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更甚于监狱。监狱本是人们惟恐避之不及的不祥之地,而在苏比眼里却成了一座可与任何旅游胜地媲美的安乐窝,这种目标的荒唐与追求的执着是一种对现实的带血的嘲讽;其二,意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美国社会恶劣的生存环境(见下表),支撑“美国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结论。如果只写二三次,既削弱了苏比执着追求荒唐目标的力度,也不能对美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作全景式的展现,对美国社会作出“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结论就缺少强有力的感性材料,从而削弱小说揭示主题的讽刺性和深刻性。

手段结果所反映的社会风尚

1到豪华餐馆白吃因衣着寒酸而被侍者拒之门外势利、冷漠无情

2砸商店玻璃橱窗巡警对苏比的认罪不予理会执法者玩忽职守A

3到普通饭馆白吃被揍一顿恃强凌弱、践踏人权

4调戏妇女在警察眼皮底下被妓女缠住色情泛滥

5在剧院门前“扰乱治安”警察以大学生庆祝胜利为由予以宽容执法者玩忽职守B

6偷伞并侮辱伞主人伞主人因“拾”伞心虚而不敢报警上流社会道貌岸然,品质低下

7在教堂前听赞美诗(净化灵魂)被抓执法者玩忽职守C

3.上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风尚,其中三次描写了警察玩忽职守,这是为什么?

讨论明确

这是“繁笔”的精彩运用,是作者的特意强调。警察处理事务应该深入调查,弄清事实真相,秉公执法,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走一个坏人,可小说中的警察仅仅是凭感觉办事。作者不厌其烦地展示警察的这种作风,尤其是在小说的结尾仍这样安排,意在强调缺乏职业道德在美国是一个普遍现象,警察是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代表的是国家的法令制度,警察的玩忽职守就意味着其所代表的国家制度的腐朽。所以这里“繁笔”的精彩运用从深层次阐释了美国社会人情冷落、色情泛滥、世风日下的原因。同时,也正是由于警察所代表的国家制度的腐朽,那能净化心灵的宗教音乐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徒有其名罢了。

4.小说对警察玩忽职守的三次描述在揭示内涵方面处于同一层次吗?

讨论明确

不处于同一层次,C是A和B的必然结果,作为小说的高潮,它揭示了一个颠倒混乱时代的本质特点:是亦非时非亦是,恶成善来善成恶。

5.这样看来,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

人间地狱。

四、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意在描写一个真实的“人间地狱”,却用了一个蕴涵着“人间天堂”寓意的标题,为什么?

讨论明确

这正是作者幽默讽刺手法的高超运用,作者通过这种精巧的艺术构思,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联系旧知,总结全文,促使学生形成对重难点的深层理解。思考:本文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幽默讽刺手法运用方面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讨论明确

本文侧重于描述美国社会逻辑上的“人间天堂”就是事实上的“人间地狱”这一违情悖理的情节,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是侧重于塑造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查看更多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4550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