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发布的《六国论》阅读理解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
答案:(1)遮蔽 (2)挺身而出 (3)暗中 (4)发展到……
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答案:B
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答案:C
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答案:A
5.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参考答案: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6.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参考答案: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这就是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六国论》阅读理解答案,更多语文整理请到字典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