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课文第一部分为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诗的自然底色;第二部分为人文月色,是中国月文化的雄厚根基;第三部分为人性本色,是热爱自然的人性美、和谐温馨的人情美的有机结合,是望月诗篇的全新境界。
[点评:有人说:“月圆是诗,月缺是梦”,那是因为几千年来有大多的人把月亮作为自己情感寄托的对象。毫无疑问,《望月》也是通过诗化的语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凭月寄托情思。
赵老师以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才情领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演奏了一段“望月生情”的小夜曲]
序 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一起读课题。(生声音响亮)
师:这样读课题,老师感觉这月亮也太刺眼了吧?好好想想,你平时望见的月亮是怎样的?想好了谁来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声音柔和多了)
师:对了,这才是月亮的声音,月亮的感觉!(出示:江月图)看,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
[点评:从读题开始就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尤其让人欣赏的是老师巧妙地运用通感把学生从“太阳”刺眼的光芒中领到一片温柔的月色中。老师知道欣赏是需要心境的]
主 旋 律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这是一轮宁静、安详的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一片江上月色,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老师先来了解同学们的读书情况。(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时帮助学生正音并指导读好文中的诗句)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中分别写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
(板书:“我” 诗人 小外甥)
师:我眼中望见的月是怎样的?我们先来欣赏,读读。
(CIA出示丈中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来,声音这样嘈杂,是很难欣赏到真正的月色,这是一段优美的文字,要能静静地品味才会让人动心动情,让我们在书上静静地读一读这段我眼中望见的月色,边读边想,从文字里想象出一片月色,慢慢欣赏!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读了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应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地品味,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
师: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想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生:我会用上“优美”,优美的月光。
师:美得就像一幅画!我们都感觉到了。
生:我会用上“朦胧”,朦胧的月光。
生:我会用上“宁静”,宁静的月光。
师:你从哪感觉到宁静的?读出来。
生:(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你看,(读)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流水的声音。
师:有了流水的声音,还能用上“宁静”吗?
(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生:我认为也是可以的,正因为周围很宁静,所以才会听到流水的声音。
师:对呀,声音有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宁静。还记得《推敲》那篇课文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是有声音的,而“推”是无声的,但“敲”却比“推”更显得宁静!
[点评:老师及时捕捉文法微妙之处,即以静衬动,并不失时机用贾岛《推敲)中的诗句说明文法之妙,让人心动的以诗解文。受此启发笔者不禁想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教学的涟漪漾起了波纹]
生:我用上“安详”,安详的月光。文中说“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问,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师: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点评:俗品诸如“这是个拟人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教者却不露痕迹引领孩子进行脱俗的品味“温情的安详,生命召唤的安详”。从“安详”中赋予月亮生命。雅致]
师:你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这是多好的感觉呀!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觉得最适合咱们班谁来读?
生:我推荐纪玉玲读,因为她的声音柔和,有月光的感觉。(笑)
师:大家想听吗?我也想!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声音动听优美)
师:还有谁自己推荐自己的?
(一生举起了手,师走到该生旁鼓励说:把你的名字响亮的告诉大家)
生:王义成!
师:好好读,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得抑扬顿挫声音响亮)
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如果说纪玉玲同学的声音里,月光是柔和的,宁静的,那么王义成同学声音里的月光却是皎洁的,安详的,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
[点评:这是“狡猾”的诱生入境入心的导读。开始的导读看似有局限性,适合个别或少数声音温柔的学生,可老师话锋一转,强调内心的感悟能带来独特的一片月光,从而强调适合每一个学生。真正胜人一筹的导读]
这是一轮多情、多愁的月
师: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谁呀?
生:小外甥。
师:谁来读一读我与小外甥比赛背诗的对话?
(生读课文5—12自然段CIA出示文中的诗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你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看出来吗?
生: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诗人望月思念着故乡。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着他乡
的月,离乡的游子怎能不想起故乡的月,故乡的人!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看出诗人特别的愁,诗中有“对愁眠”。
师:忧愁的夜晚,忧愁的诗人,这漫漫长夜该怎样的熬到天明呀!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我看出诗人思念着他的弟弟。
师:思念却不能见,诗人把酒问青天,青天能回答诗人吗?
生:不会。
师:寒夜无语空凄切,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我看到诗人望着水中的明月,也在默默品味着孤独与忧愁。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你看,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又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有月的诗多如繁星,我们也来学着比赛背有月的诗,好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语气较平淡)
师: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月是苦闷,孤独,愤怒的,背诵时要吟诵出诗人的情,诗人的泪,诗人的恨!你再来吟诵一遍。
生:(动情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对,这才像诗人眼中的月。老师为同学们配上音乐,你听。(音乐《春江花月夜》)
生:森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生: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师: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月光下吟诵有月的诗,有时能使我们沉醉在一种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点评:古往今来,月成为多少文人墨客抒发离情别绪,抒发才情志向的寄托。因此月是多情的,是诗意的,是文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的才情感染了学生,引出了学生的诗意,师生在诗句的长河中尽情地挥洒。老师和学生一道追寻有月的诗句,追寻诗人寄托的情思]
这是一轮多趣、多变的月
师: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江轮的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又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15—18自然段,CIA出示: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师:这可是小外甥绘声绘色说的,谁也来绘声绘色地读一读。
(生读语气中有了趣味)
师:挺像的,如果表情再调皮些更有趣味了!
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生:特别的有趣。
生:也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师:是呀,就像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不过你好好再读读,发现了没有,它也像一首诗,一首童话般的儿童诗!(生读)
师:你看老师不改一个字,只要把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诗。
(CIA出示: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生: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不说话,高兴了就老是张着嘴笑个不停。
生:月亮像妈妈做的甜饼,小朋友每天都咬上一口。
师:吃得也太陧了,—个月才咬完呀!(生笑)
生:月亮像妈妈,每天都要照看着她的孩子,满天的星星。
师:多辛苦呀,你看,月亮妈妈都累弯了腰,但累着也是高兴的,所以呀,我们常常看到妈妈圆圆的笑脸!
生: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又滚进草丛中不见了。
师:悄悄告诉我月亮在草丛中干什么呢?
生:捉蛐蛐。
生:捉迷藏呢!(笑)
……
[点评:老师用一双诗意的眼睛,从小外甥天真的描述中,发现了一首儿童诗,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化文为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哩之中]
尾 声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师: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小外甥一样多趣,多变,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在人间,落在人的眼睛里,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生:可能,每个人的心情不一样,望见的月亮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这就是(板书: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点评:寥寥数语就揭示了这样一个通理: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深刻的点化,既干净利落又耐人寻味]
[总评]
这是一节鉴赏课,一节和五年级孩子共同品味、欣赏月色文化的鉴赏课。老师以温婉细腻的感情,领着孩子们漫步在诗境中品味月色;拂一丝凉风,赏一轮明月,品一首小诗,点点滴滴享受其间,令孩子赏心悦目。不能不说这是一节大气、文气,又充满才气的对诗意追寻的课堂,赵老师和孩子们成功演奏了一段望月生情的小夜曲!
课堂大气,的确!定调为一节鉴赏课,这需要一种胆量,一种魄力!这是向一种由于低估孩子能力而平庸梳耙式教学的挑战。老师通观全篇,独特发现了文中藏着三种人——当代成人的代表“我”、古代诗人和儿童代表小外甥,三种人看见不同的三种月——“我”眼中的月、古代诗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三种月演绎为一首曼妙的诗——这是一轮多姿、多彩的月,这是一轮多情、多愁的月,这是一轮多趣、多变的月。智慧的发现,流畅的勾勒,具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
课堂文气,的确!这是一节追寻诗意、催生诗情的课堂。月中有诗,诗中有月;以诗解文,化文为诗……处处追寻着诗句,处处流淌着诗意,处处孕育着诗情。老师以贾岛《推敲》诗句中“敲”字的来说明以动衬静的妙用,取得以诗解文的效果。老师从小外甥充满幻想,稚气的语言中看出一首儿童诗,巧妙地化丈为诗!细致而又诗意的解读又有一种小家碧玉的风致!
课堂的大气、课堂的文气来源于老师的才气,泰勒指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心得联想和独到的见解。”老师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产生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凝聚成一种充满魅力和诱惑力的才气。
老师的才气激活了文本——因此对教材有独特的发现,对教材有精当的处理(特别是对儿童眼中月的诗意创作);老师的才气激活了孩子的语文意识——因此孩子在朗读感悟、诵读拓展、赏读表达上“诗意”“诗情”开掘都很到位,因此给孩子更多的积淀和期待,孩子动心动情,常常进入另一种境界——“口不能言,心向往之”,孩子思维在积
极运转。这是一节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宽度与深度相伴相生的鉴赏课。
教师的精彩将演化为学生明天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