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属于观察类的文章,如描写景物的诗歌、散文,解说事物的说明文,叙述真人真事的记叙文等。由于这些文章都是作者悉心观察的结果,因而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已普遍引起重视,但仍存在着重视一般的观察方法训练而忽视观察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我听过一些观察类课文的教学,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观察一般方法的学习上,比如如何选择观察点,如何确定观察的顺序,如何多角度进行观察等等,这尤其对于中学低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从初中到高中仅仅重视和满足于一般观察方法的学习,而认识不到或不重视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的。
那么,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什么关系呢?在阅读教学中又怎样来培养学生观察中的思维能力呢?
一、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从心理学讲,就是指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正因为观察须有思维的参与,所以有人也将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可见,观察并不是单纯地看,还必须想;如果只看不想,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
正因为观察与思维密切相关,所以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观察中,我们之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观察点、观察角度,确定合理的观察顺序等,目的还在于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而要能够认识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即把握事物的本质,关键还在于思维。如果学生在观察中不会正确地思维,必然会影响到观察的质量;即使观察的方法对头,也不一定能够深刻认识被观察的事物。所以说,观察中的思维能力是整体观察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把重点放到思维能力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的一般方法,更要认真去学习作者观察的思维经验,使观察中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要分清两类观察中两种不同性质的思维
对语文课来讲,学生需要学会的有两类观察,一类是现实性观察,一类是审美性观察。现实性观察和审美性观察,二者的目的要求不同,所适用的思维方式也不相同。
现实性观察,是指为着能够科学地、准确地解释和说明客观事物,从现实的态度出发而进行的一种观察。比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松鼠》、《景泰蓝的制作》、《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等课文,都是作者为着科学地、准确地解释和说明某一事物而作的现实性观察。这类现实性的观察,要求能够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对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种类、性质、构造、用途、作用、成因等作出科学的理解和阐释,以使读者对该事物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所以,这类观察的主体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即它着重要通过对事物理性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以能够揭示出该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而审美性观察则不同。它虽然离不开现实性作基础,但并不以实用性为目的,而是以审美的态度,以自己内在的情感生活模式,去感知和欣赏客观事物。比如《春》、《济南的冬天》、《茶花赋》、《荷塘月色》、《绿》等课文即与上述课文不同,作者以审美的目光去观察事物,以便从中发现美、欣赏美,得到美的感受。这种审美性的观察同样离不开思维,但它的主体思维方式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形象思维,即通过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去进行感知,而这种形象思维又不同于对几何图形的科学想象,它始终伴随着审美性的情感活动。审美观察中的形象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情感性的,但由于审美理解的作用又显出理性,使形象思维同样可以达到对审美对象的理性认识。当然,抽象思维的理性结果是抽象的概念,而审美性形象思维的理性结果则是形象的意象。
我们了解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观察及其所运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思维,也就明确了两类不同观察的课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各自要求的不同。当然,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情况又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带有一定文学性、描写性的说明文,其中自然有着形象思维;而一些审美性的散文也不是绝对就没有一点抽象思维,我们在看待具体课文时不能把问题绝对化。
三、重在学习作者观察思维的经验
正因为思维在观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教观察类的文章就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观察的一般方法,而且要把重点放在学习作者观察思维的经验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够很好地研究作者观察思维的特点,深入理解思维对观察认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想以朱自清的《绿》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朱自清的《绿》同《荷塘月色》一样,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写景散文。教这篇课文,一般多从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情景交融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它的特点,而我认为更应该重视它的美学价值,让学生从中学习作者审美观察的经验。
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朱自清在梅雨潭边对绿的观察过程。绿作为一种色彩,要写出对它的感觉是不容易的。而我们读读这一段文字,觉得写得如此动人,令人心醉,我认为既在于作者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力,更在于他有对景物观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和炽热的情感。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形象思维在观察中自始至终起着主导的作用,观察是随着思维广度的不断扩展而得以深化的。
作者未到梅雨潭边,一眼望去,首先得到的是对梅雨潭绿整体特征的直观感受:“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
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是对梅雨潭绿的颜色、质地及绿色潭面的形状特征的一个整体感觉,而“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