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文入言觅书香

教案设计

讲“言”是为了讲“文”,而讲“文”能促进讲“言”,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部分,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就是看学生的需要,看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根据学生实际和文章特点,“言”与“文”的关系至少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处理:

出文入言觅书香

1、“文”中带“言”。

大多文章在语言上不是太难,完全可以在探究这个问题中结合注释、工具书顺带解决其中一些语言问题。更重要的是,立足在“文”,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 “文”前释“言”。

这 “言”是指直接构成阅读障碍的“言”,是指不预先予以解释就直接影响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些词句,而并非指文中的所有词句。学习文言文之前,集中释“言”,往往是针对于难词难句较多而注释不多或不够的文章而言。课前,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难解词句,师生共同予以解决。

3、 “文”后结“言”。

对于一些词句浅显的文章,可以先解决“文”这一层面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集中归纳总结一些有价值的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一些词语不影响对“文”的理解,可以在采取第一种方法处理好“文”的问题之后,再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些语言现象,以便以后触类旁通。

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点,对文与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疏通文意上,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

有些文言作品情感充沛,如《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情感丰富,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文章情感切入,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有些文言作品文学性较强,教学时要把重心放在品味作者优美的文采,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上。如《滕王阁序》,辞藻华丽,情感充沛,文采斐然。作品体现出唐代文人开阔的胸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识,追求功业,积极入世的时代精神,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同时代的诗人,联系同类作品体会所谓的盛唐气象。

有些文言作品思辨性较强,如《六国论》、《过秦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突出思维训练。结合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如何选取论据,如何进行论证。

查看更多
【出文入言觅书香】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4309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