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君:我很早就看过您的著作《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在这部书里,您将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置放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格局中加以考察,分辨了中国现实主义的世界背景、民族特色和历史地位。我注意到,在书中您对世界性和民族性给予了同样的重视。近年来,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愈加明显了,我们整个社会一方面表现出了融人世界大潮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比较浮泛的守护意识。在负有特殊使命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您认为应不应突出民族特色、强调民族传统?如果有这样的必要,那又应当从哪些层面上体现出来呢?
温:民族特色应是语文的题中之义,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以为是无须设问的。语文课讲的是汉语写作,学的是汉语交际,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手段是汉语,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汉语。既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与中华民族紧密相联。语言最能体现民族性,语言本身就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课不应当也无法拒绝民族特色。
孙:传统中根本性的因素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而有些东西,比如文言文,是民族梢神传统的特殊记载。这些记载,其内容和形式对今天的青年学子还有什么意义,曾经是一个引起了较大争沦的话题。现在关于文言文的争论少了,但有一些趋向值得关注。比如,在北京有国学蒙馆的兴起,在高考试卷中文言试题份量有所增加。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文言文,可能关涉到现代的人该用何种姿态来面对传统、汲取传统资源这个问题。
温:文言文不能够从中学语文教学中拿掉,但也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再来确定它在教学中的比例。文言文是用传统的形式来传达传统的东西,但它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语文讲授的是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感觉和使用很重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修养,会影响到我们对汉语的把握。现在有一些议论,认为文言文与时代隔得太远,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没有文言文修养。语言可能要单薄、浅俗一些。中国的语言传统非常深厚,中国的文言很精练,也很有韵味,你看看我们今天还在用的那些成语,既上口,意义又丰富。我们今天的语言可以从中学习很多东西。轻视这样的语言传统,不利于现代汉语的发育成长。
孙:我们把文言文作为我们谈传统的一个小切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您对传统的一个看法——要站在今天的高度来理解和承接传统?
温:要把传统中积极的因素发掘出来,这样才能够延续和发展传统,才能使传统适应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要进步,当然要有新东西,当然也要有传统的东西,否则是无根的。把传统的东;西一成不变的拿过来,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丰富性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
孙:文化的丰富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您另一部著作《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在这部书里,您指出自王国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就处在多元竞存、互渗互补的格局之中,并指出是“合力”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我个人相信,衡断文化的发展水平,一个重要尺度就是文化的多元性。
温:多元对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这个问题大家都很关注。
孙:在思想愈来愈多元化的今天,文学作品的精神形态以及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在多样的价值选择前,需要更多智慧、勇气与责任。对价值观处在形成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您认为他们应当以什么姿态来面对各类文学作品中宣扬的不同价值观?
温:多元很重要,但多元并不是价值崩溃,并不是想怎样便怎样,并不是什么样的价值选择都没有判断标准了。青少年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在有所把持的前提下接受多元。如果没有价值判断,就会出现价值混乱。我们每个人应当有向善的道德,应当去追求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中学生当然也应当追求向善的道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的欲望很容易受到诱惑。拒绝诱惑的根本途径只能求助精神的健康。精美的作品是以人的高贵的东西为中心的。
读这样的作品,可以培养向善的道德,可以获得理想主义的精神支持;读这样的作品可以从中获得教育,有比较好的教育,就会有好的判断。
孙:我注意到您说要追求人性中“高贵”的东西。“高贵”主要指称什么呢?
温:高贵是向善的道德,是人性中那些美好的品格。人性中的正直、善良、爱心、对自由的向往等等都是人性中高贵的东西。
孙:您曾多次讲到要“沉下去,多读些作品”。在“读什么”上,您能给中学生朋友们作一些具体的指导吗?
温:课外读物可以广泛一点,广泛一点视野也就开阔一些。读作品,应当拒绝那些宣扬暴力和色情的东西,更多地接受一些经典作品。流行文化不用说也会进入青少年的阅读视野,我们不用提倡青少年就会去找这样的东西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提倡阅读经典,并不是说要排斥时尚的、“酷”的东西。但经典应该放在“最”的位置,应当是最重要的。经典作品是经过历史洗炼的,具有高贵的品格,经典中有最基本的、也实际上是最深厚的人性思考。青少年应当多读读那些公认的经典。青少年要读一些向善的、向上的作品,读一些有利于他们精神成长的作品。健全的人格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敬仰。我们现在的世界让中学生过分成人化,这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好处。有的学生很“酷”,有的学生成了“老油条”,没有了与他们年龄相符的那种单纯。
孙:接着“读什么”.还有一个“怎么读”的问题。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鉴赏和批评类的文章相当少。如何赏析评价作品,主要依赖于老师的教育。老师的欣赏趣味及基本观点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能否谈一谈新的批评眼光在中学生的阅读中的意义?
温:中学语文教育,知识为主,思想为辅。什么是好诗,一个作品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个标准虽然很难定下来,但大致还在那里。对一般读者而言,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给中学生推荐一些批评性的文章时,以及老师在欣赏分析一些作品时,都不能不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接受知识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看到了事物的不同层面。介绍欣赏文学作品时,过早地让中学生知道了人世的复杂,就打乱了生态。人生阅历很少的时候,不可能对世界和人生有太复杂的看法。单纯是一种美,如果一开始就讲人生的复杂面,是不利于健全人格的成长的。
孙:胡坚在青少年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也注意到您对胡坚的写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您对胡坚语言能力和个性思想的欣赏,是否能够表明您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一种期待?
温:在青少年中,胡坚当然是特别的。他的语言很好;他很成熟,对人生有自己的思考。但我并不希望所有的中学生都像他那样。胡坚他跳过了人生中的一些过程,过早地走向了成熟。生命中一些可贵的时间段被挤掉了。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要培养胡坚这样的学生,不是去将千分之一的学生培养成作家,而是要去关注其它的九百多人。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但并不是只有语文课才有人文精神,物理也有人文精神。要防止一种错误认识,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在大家都讲语文的人文性时,我们还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学语文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孙:今天向您请教了几个问题,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迪,相信广大中学老师也会从中多有获益。谢谢您接受采访并给予了精彩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