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 利用词串进行说话,了解课文内容。
3、 能够写好“舞”、“熟”“番”等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剪枝,生谈谈对剪枝的认识。
2、 板书:学问,想想剪枝中会包含怎样的学问。
(此环节重点是让学生对剪枝这个名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下面的读文作一个知识上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 提出读书要求,通过读、思、想、议的方法自由学习课文,对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让学生在读书时调动多种感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 检查读书情况:
(1) 把你读得好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生适当评价。
(2) 把你读不顺的句子请同学读一读,并试着自己再读一读。
(此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在读的过程中穿插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并通过正面的评价去再读相关段落或句子,把握情感。)
3、 学习生字:哪些生字你一看就会读了,难记的生字你有什么样的好方法去记住它?(采取此种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让枯燥的环节充满探索的乐趣。)
三、学习生词,了解课文内容
1、 学习生词
疑惑 盼望 将信将疑
疯长 浓郁 光鲜红润
远近闻名 充满信心
2、找规律
看一看,词语之间有联系吗?请默读课文,并在文中将以上词语圈出来。(第一行生词是写“我”的心理活动的,第二行生词是有关“桃”的,第三行词是写王大伯的。对生词进行适当归类,能够让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对词语进行想象上的再加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说词语:你能够用这些词语说几句有关课文内容的话吗?(通过词串让学生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内容,并教给学生方法,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可以提炼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的感情朗读,感悟哲理作内容上的准备。)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舞与熟的写法。
五、作业:用所学的生词把课堂上所说的话写下来。(这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一个有效的补充。)
《剪枝的学问》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上午第二节课,完成了《剪枝的学问》第一课时的教学,因为是同课异构的教学,而我又是打头炮的,从教学思路到教学设计都没有参考任何的参考资料,连参考书都没有看,我想自己独立地去解读文本,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学校搞“同课异构”的目的并不是去比拼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而是着眼于常态的教学,考察教师对文本本身的理解与把握。所以,我想把自己日常的课堂完全展现在听课老师们的面前,没有任何虚假,没有任何表演。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我充分考虑到学情去设计的,如果换一个班级,我可能就无法去驾驭,我相信我的学生。
所得有二:
1、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上,从释题到读书,学字,串连课文,我把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学生自己去讲,自己去评,自己去读,自己去写。学生的思维由于相互的刺激而变得格外开放,整节课思维跨度大。如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时,对于如何记“挥”字,唐仁杰是这样记的:指挥官大手一举,后面的军队就向前冲。王世宇立即就补充:“四川发生地震了,胡锦涛的手一挥,解放军和全国人民都去抗震救灾了。”张博驰是这样记“熟”字的:“把肉丸子放在水里煮,就熟了。”王子豪是这样记“蛋”的:“蛋的上半边是半个定字,虫子一般都是蛋生的,虫子没出壳时都被定住了。”……
2、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课文内容本身的理解。主要是通过三个环节,一是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二是通过学生评价初步体会感情,三是通过词串说话,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读通到读顺到复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所失有二:
1、自身的文本大局观意识差了些。在第一课时,就应该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本文所要讲的哲理有所体现,可是自己因为追求每一个环节的完整性,把这一点给疏漏了。
2、教学容量不够,有高时低效之嫌。一节课的时间只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虽然学生说、读都比较充分,但是这是以大量的时间为代价的,如何做到高效、高容量,还是需要进一步地学习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