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新课程体系,我县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成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从2001年九月份开始在全县五年制转六年制小学的起始年级实施了课程改革。2002年九月开始在全县所有小学的起始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方式、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方面都应进行一次深入的变革。课改对我们来说即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此一年多来我们在课改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首先,要转变观念: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改造课堂改变方式
我们提出的课改战略方针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为此,我们把课程改革分成了五大块,每一大块成立了“研究和指导小组”,选择了试点学校,即:教学方式的变革、考试变革、评价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等。2002年重点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为此,我们把2002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因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而教学的实施必须在课堂,要改造我们的课堂,首先应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教学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乃至灌输,轻视创造精神的培养,把活的学科教成死的学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化,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割裂等等,这种封闭、僵化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泯灭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后,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1、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
“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2、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
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学年伊始,我们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教学方法: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课堂评价:从“甑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甑别,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备,因而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理念:即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否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知。
三、看到成绩感受变化
我们把2002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三月份召开动员大会后,我们下发了《大余县中小学2002年“课堂教学改革年”实施方案》,之后于6月上旬,县教委进行了专项督查。8月份,我们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改通识培训”;十月,我们分片召开了“全县新课程改革研讨会”;十一月,我们举行了学科培训,举行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课竞赛;进行了“送教下乡、送课上门”,进行了课改辅导报告;十二月,我们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改理论考试”,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改论坛”。总之,从这一年多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感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领导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已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县“课堂教学年改革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教委、中小学都能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的学习材料,并要求每位教师写好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各地、各校都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细则》。许多学校都把“课堂教学改革”列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南安中学、东门小学做到每周的班子会必议“课堂教学改革”,每周的教师例会必讲“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改革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大余中学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写好一篇论文,写好一份教案,上好一节课,说好一节课,命好一份试卷。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池江初中领导对“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视,不但组织了教师认真学习,还出了课改墙报,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还深入课堂,指导教师进行教改;池江小学每周都有一节以上的课改研讨课,组织教师听课、议课、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并将课改与“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原吉村、新城等教委不但召开了全镇课改动员大会,还举办了课改通识培训,聘请外校课改意识较强的老师到本镇、本校作辅导报告;原新城镇教委还成立了以原教委主任为组长的信息资料领导小组,创建了信息资料室,建立了课改信息资料中心,设有专人负责,把国家、省、市、县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料收集好,并把各实验学校好的经验、做法、意见、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向上级反馈,同时组织学校与其他实验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充分发挥中心作用,及时沟通信息;此外,各个学校的行政领导特别是校长,对课改工作有充分的认识,把课改看成份内之事,亲自参与、亲自抓。很多校长,他们坚持每周听课,而且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听,意在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学校课改的相关目标、任务的措施。这些校长很有紧迫感,对课改实验工作认识很到位,很有思想和观点。可以说,课改实验造就了一批专家型的校长。
2、课改理念已逐步深入教师的心中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已经越来越明确地成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这三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已逐步深入教师的心中。新的教育理念使广大教师迸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很多实验教师把课改实验看成是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把课改研究看作是一种专业探讨活动,积极参加,全身心投入。他们积极参加各类课改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反思和体会文章;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主动要求上研究课。从我们督查课堂教学的情况反映,从座谈会教师的发言,我们经常能感受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角色和行为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三个意识的形成上:(1)学生意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逐步在教师的头脑中生成。教学中,教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地把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乐学,还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2)课程意识。很多实验教师以教材为平台为依据,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不再把教材当作“圣经”,而是注重科学、艺术、人文向生活、向自然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把书本教活、学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数学,在生活中用语文、用数学,成了很多实验教师的共识。(3)开放意识。教学空间的开放,不再把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大胆地延伸课外、校外;教学时间的开放,注重过程和生成,而不拘泥于刻板的设计和程序,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科之间的开放,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机渗透,已经成为了实验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在音乐的旋律、节奏中读课文,在美术的线条、色彩中学数学,读读画画,说说唱唱,学习热情极为高涨。总之,这轮新课改实验同样造就了一支年轻的极具潜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3、课堂教学有了明显变化
通过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督查,我们发现,从总体上讲,各个学校的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都有一定改进,都有一定的变化,让人感受到了新课程、新课堂的清新气息。主要表现在:(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常有学生互教互学的感人场面,学生提出问题更为大胆直接,师生互动积极;教师鼓励学生对教材对文本进行大胆质疑,利用教材的开放性使学生学习延伸、拓展。一句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而且还参与课程的创生。(2)学生学习方式更为丰富,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自主、探究、合作”已逐步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阅读、朗读,以读代讲,读悟结合;学生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注重让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观察、实践,从而实现从传统的“教会”向现代的“学会”的转变;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帮助别人和向别人求助,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3)师生关系走向合作化、民主化。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起来了,教师下来了”。具体地说,也就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站起来了;而教师则从讲台上走下来了,跟学生谈话腰弯下来了,“师长”的架子放下来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鼓励性的、肯定性的,协商对话性的话语。
4、大胆地进行了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要求改革原有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对考试和评价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县教委成立了考试改革和评价改革研究和指导小组,成立了七所“新课改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在学生日常评价、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出台了《大余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余县2002年小学毕业质量检测改革的实施意见》、《大余县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大余县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修正)等。与此同时,在东门小学进行了“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青龙小学进行“建立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池江初中、吉村中学、黄龙小学实施“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研究”,在新城小学实施“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即“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课改课题的研究。这些改革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和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县教委还先后成立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的研究的指导小组,目前正在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在东门小学、池江小学、青龙中学、新城镇中等校试点研究。
四、反思总结有待深入
1、课堂教学改革发展不平衡。从全县课改形势看,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小学比中学好,从整个小学看,又存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已经实行课改实验的乡镇、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较有声有色。教改的春风不但吹进了校园,而且吹进了课堂,不但刮风而且下了雨。二是在还没有实行课改的乡镇、学校,教改春风吹进了校园,但还没有吹进课堂,课堂教学方式依旧。
2、在学校领导、老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疑惑
表现在学校领导方面的:一是有些学校的领导对课改的理念认识还不够到位,理解还不深刻,使得课程改革相对滞后,课改工作迟迟得不到推进;二是有些学校的领导未能对课改的诸多环节和课堂教学改革过程进行比较系统、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使得课改计划和课题方案中的某些举措出现表面化或偏差,方案、计划形同虚设,课改工作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学校领导没有处理好自主实践和借鉴经验的关系,没有因校制宜地提出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课改举措,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表现在学校教师方面的:一是担心学生的学习两极分化,担心大班额背景下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不可能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的问题;二是担心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面对新教材非常茫然,没有教参不知所措的问题;三是如何搞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还有模糊认识,仍然在过分强调知识点的到位的问题;四是教学观念与具体操作出现错位,尽管观念有所转变,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放不开步子,常常不自觉地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的问题;五是有的老师提出要有教学模式,想照搬照套,缺乏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六是以“学”论“教”没有真正落实,不知如何把专家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问题;七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出现表面化、形式化,浅层次的认识和外表上的“包装”的问题;八是教学条件的相对落后和教学资料的贫乏使得教学手段非常的单一,教学方法非常的简单的问题;九是考试与评价改革的滞后引发的问题,怕考不好影响质量,影响对老师的评价,影响对学校的评价;十是课改的舆论宣传不到位,缺乏社会、家长对自己课改的认识和支持,以至于把课改与质量对立起来的问题。
二00二年五月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对我们县考察后给了我们实验区充分的肯定。九月,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文森教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课改工作研讨会上,对我们的课程改革进行大力的表扬;广西师大教科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课题负责人罗星凯教授对我们县东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九月份,省教研室陈聆一行也对我们实验区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这一切,使我们感到温馨,充满豪情,同时也使我们感到相当大的压力。一年多来,我们全县教育工作者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换来新课改今天这来自不易的局面。看到成绩和变化,我们更加坚定信心;找出差距和不足,我们要更加清醒和努力。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任务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课改目标一定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