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学会圈画、质疑、交流的读书方法。
3、评头论足,说说心理话。
4。介绍“我”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志向。
【教学程序】
一、老师谈话
举凡名人皆有传记。像我们同学就读过许多名人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特别的名人传记: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
首先,请听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请同学们认真听辨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节奏:
1、字音:
好(hào)读书 性嗜(shì)酒 造饮辄(zhé)尽 曾不吝(lìn)情去留 短褐(hè)穿结 箪(dān)瓢屡空 不汲(jí)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chóu)乎 衔觞(shāng)赋诗 无怀氏之民欤(yǔ)
2、节奏:
不详其姓字 因/以为号 曾不吝情/去留 亲旧知其如此
常蓍文章/自娱 不戚戚于贫贱 兹若人之俦乎 以/乐其志
弄清读音和节奏后,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二、 自读破译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弄清字词句的含义是学习文言的第一步。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先在书中圈画出无法一次读懂的字词句,做上记号。
2、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询问破解疑难字词句。
3、还有极少数不懂的字词请写在下面课后交给老师。(别忘了告诉老师你的名字)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段一,思考:传文部分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三大志趣爱好?
2、浏览课文段二,思考:你认为本段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五柳先生的思想境界?
3、通读全文,写下你的读后感想。
四、交流质疑
进入这一环节,你可以两种学习方式中任选其一:
选择一回答别人提出的课文疑点。
(提醒你注意:下面的问题你都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测和猜想,然后得出结论。选择这一项的你是一个乐于思考问题的人,认真思考:你定能为下列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以下四项你可以任选其一
1、文题为什么不直接写成陶渊明自传
2、文章开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陶渊明怎么会不知自己姓名呢?对此,你认为如何理解?
3、古人读书务求精细,字斟句酌。而五柳先生传为什么不求甚解?
4、通篇为何这么多“不”字?
(计有: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不汲汲等)
选择二自己提出疑问并尝试通过独立思考或向别人请教、查询资料等方式寻求合理的解释。
(你若选择了这一项,首先要祝贺你!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惊喜!也许你花了许多功夫,一个疑问也未提出,但别灰心,你已经努力了!你做了别人不敢做的!)
分小组上黑板展示研究成果:选一每顶计5分:选二每项计10分
四、语文聊吧
欢迎你进入“欢乐语文聊吧”。让你一次聊个够!
今日话题:陶渊明
聊天安排: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每组选一至两个主题,选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到老师处领取聊天记录纸)
聊天参考话题:
1、陶渊明的生活习性:
你是否欣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等生活态度?你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友吗?
2、陶渊明的个性品格:
陶渊明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的个性在今天还可取吗?你认为当代中学生应培养什么样的个性?
3、陶渊明的诗文评说:
我们学过的初中语文课本1~3冊选择了陶渊明的诗文共四篇,选这么多,你同意吗?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诗:《归园田居》 《饮酒》 文:《桃花源记》 《王柳先生传》)
六、仿作自传
仿照文章的样式,向同学好友介绍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志向。(三言两语即可,不必太长,能用 先“传”后“赞” 的形式更好,文言或白话皆可。)
【附录】
1、故事:陶渊明不折腰(上下五千年故事目录)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