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展示材料初探

教学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个性差异的学生具有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展示阅读材料,努力开发和利用多种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展示材料初探

一、展示方式的多元。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1、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叙事之作。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明线,以人们的一腔深情为暗线,两条线索互为表里,以灵车为交汇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虽仅600余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了令人如临其境,情不自禁。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走进文本,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了导入。“岁月和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准人们去悼念,不许人们缠黑纱,佩白话。但是人们不怕遭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周总理的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途径长安街十,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怀着巨大的悲痛,总别总理的灵车。尽管我们没有能加入这送行的队伍,没能亲眼看到那感人的情景,但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会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

2、以简笔勾勒的绘画展示文本。

《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丽的大榕树,教学时,随着学生的交流,我在黑板上尽情“泼洒”,霎时间,一棵美丽的参天大树应运而生,直惹得同学禁不住引歌赞叹:“好大一棵树,南国的榕树,它的叶子这么密,枝干这么直。”正是这形象的绘画,自然地架设起了学生与课本之间情感的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及内省智能。再比如比如《挑山工》一文,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可以引导学生把书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象。通过画折尺形路线,可以使学生很轻松地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智能得到发展。

3、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

如孙双江老师在教学《黄海的主人》一文时,以一曲令人震越的的黄河曲和气势磅礴的黄河画面,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至高潮,学生在震撼人心的雄壮的音乐中,借助画面,深切领略了黄河那浊浪排空,万马奔腾,波涛滚滚的磅礴气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任何分析、说教都无法涉及的。又如在《王小二》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抗日战争时硝烟弥漫的年代非常陌生,这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就影响他们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以一曲《歌唱王小二》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的。当压抑沉闷的长笛声悠悠飘来,接着响起忧伤的歌声,孩子们一下子就静下来,这音乐揪心哪!学生在歌声中仿佛看到那个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王小二,对他的英雄品质产生崇敬之情,随之产生了对敌人的憎恨与对王小二的惋惜、怀念、敬佩之情。

4、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智能。

在讲《嘱咐》一文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文本。在课始,我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出示了两道小组学习题:⑴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理解意思;⑵看看课文围绕这些重点词句写了哪些事例。然后四人小组读文,合作解疑。在课中,我先指导学生分析当我欺负小伙伴时,“母亲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朗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在完成这一步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两种眼睛(疲倦而闪着亮光,闪着泪花;严厉逼人)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学生分组讨论热烈,在汇报时答案各异。特别是母亲嘱咐“我”的话想像丰富,合情合理。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除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有一个小组长有了不同的答案:①孩子,你真乖。②孩子,长大了要多干活。③孩子,记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孩子,只有勤劳才会有收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智能,人际交柱智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展。

二、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1、补充课文材料。

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服务。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如《五月端阳》一文,学生在阅读端午节来历时,作以下的补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人(湖北秭归县人),他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一生都和他的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在内政方面,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时弊,限制贵族权利;在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由于他在内政外交上的努力,楚国曾出现“国富强而法立”的政治局面。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对中国诗体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852年起,他的诗歌就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1953年他又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通过这样的介绍,开扩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用教材教”。

2、由课内引向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赤壁之战》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觉得这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好机会。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阅读原版《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故事章节,完成以下五个问题:(1)曹操把船连起来,是谁出的主意?(2)曹操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难道没有想到周瑜会用火攻吗?(3)“火烧赤壁”的成功离不开诸葛亮借东风,东风真的是借来的吗?(4)关羽为什么会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5)诸葛亮神机妙算,难道不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吗,他怎么还要安排关羽收在华容道呢?这样五个蕴涵机智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在上《赤壁之战》时,学生真是唇枪舌战,好不热闹。课后好几天了,我还看见学生捧着《三国演义》读得津津有味。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发展儿童的想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短短一星期,学生就捐了近200本图书,有《窗边的小豆豆》,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四大名著。学生们集思广益,还给图书角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黄金屋”。这个名字缘自于古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有了,但是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地去阅读呢?我首先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给学生讲故事。我曾经看过一本很感人,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的书——《走出大山的孩子》。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赵斌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为了带大妹妹,到了入学的年龄也不能进课堂读书。然而他却在大哥的辅导下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自学完了全部小学的课程。他没有上过小学,却直接考上了中学,以后有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在一次语文课上,我选取了精彩的章节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讲述。学生一下子对一个从未上过小学就读了初中的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要我把这本书借给他们阅读。这时,我亮出了这本书,并让他们在班上传阅。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总要拿出一点点时间,让看过书的学生给大家讲读后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养成一种长期阅读的好习惯,我经常布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业,比如看了《三国演义》,让学生写《我心中的关羽》、《给曹操的一封信》;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后,让学生写《我向往巴学园》。同时在班级经常开展一些阅读知识竞赛活动,比如有关四大名著的人物特点、成语、歇后语等,并且对阅读篇目多、竞赛成绩优异的同学大力表彰。这样使学生感到阅读课外书和学习课本一样重要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展示材料初探】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38260/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