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一、文常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二、字词
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ēng)暴怒无常砸碎墙壁沉寂
瘫痪(tānhuàn)侍弄(shì)捶打整宿(xǐu)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憔悴(qiáocuì)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
豌豆仿膳踩扁敏感诀别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
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秋风落处
6.《散步》莫怀戚
一、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二、课文内容。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结构图解。
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A、散步的人有:我母亲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用:“初春之景是美丽的,美在___”句式品赏。
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找出过渡段落,并概括。
过渡:我们一家四口在这样美丽的初春田野上散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一个小小的分歧却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写作技巧一
开门见山,直接叙事。
写作技巧二
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写作技巧三
结尾点题,升华主题。
写作技巧四
巧借景物,烘托主题。
写作技巧五
巧妙穿插,交代内容。
作用:让时空更集中
对称美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课堂小结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愿我们每个家庭都从散步这样的小事做起,建设美好的生活,创造温馨的家园。
梨花似雪
7.《散文诗两首》
《七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1.词语:
匿名(nìmíng)林阴(línyīn)敷衍(fūyǎn)
膝盖(xīgài)并蒂(bìngdì)浓阴(nóngyīn)
莲蓬(liánpéng)菡萏(hàndàn)敧斜(qīxié)
慈怜(cílián)荫蔽(yīnbì)荫庇(yìnbì)
覆盖(fùgài)祷告(dǎogào)姊妹(zǐmèi)
木梗(mùgěng)沐浴(mùyù)遮蔽(zhēbì)
徘徊(páihuái)嗅觉(xiùjué)揣摩(chuāimó)
2.多音字
荷:荷叶(hé)负荷(hè)
闷:闷热(mēnrè)闷闷不乐(mènmènbúlè)烦闷(fánmèn)
会:会计(kuàijì)会议(huìyì)
卷:试卷(shìjuàn)卷入(juǎnrù)
便:便宜(piányí)方便(fāngbiàn)大腹便便(dàfùpiánpián)
3、《散文诗两首》生字词
匿笑、并蒂、桔(jié)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攲斜、菡萏、慈怜
4、《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
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②沐浴:洗澡。
③匿笑:偷偷地笑。
④花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
⑤慈怜:慈爱怜惜。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
⑦攲斜:倾斜、歪斜。
5.文学常识: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6、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7、《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
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8、《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9、《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10、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11、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1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
13、《荷叶母亲》中心思想
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秋日光景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课文讲解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
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
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信:①则是无信。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