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教学分析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而且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指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将会给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谈对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1、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诊断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读,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例如,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就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让学生多读读吧。2、注重教师的范读,

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教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毫不重视,不注重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朗读也不作点拔,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然不利于迅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如在范读《倔强的小红军》时,我启发学生注意,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何这样读?朗读中,我饱含激情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如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好像就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好几个女生的脸上挂着泪珠,同学们都涌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读完后,一位学生说:“老师读的很有感情,读课文的感情也与我们不一样。我课前预习,读‘陈赓一把搂住小鬼,狠狠的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这一段怎么也抓不住感情,现在听老师读完后,我知道应该怎样来读了,”当然,范读只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参考,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范读只是引路,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3、精选练点,掌握技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技巧。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标点符号标志着朗读的语调和停顿。根据不同的标点指导朗读,就更能读出正确的语调和适当的语气。如《黄继光》第九自然段前三句话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我先引导学生试读,最后总结出第一句“啊!”是表达战友们看到负伤的黄继光站起来时的惊喜之情;第二句“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和第三句“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是突出钢铁铸成的英雄形象,要读出对英雄的赞美、歌颂。

4、朗读必须同理解课文相结合。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并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了上文说的“许多课”“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5、让学生自读、评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课堂教学朗读,教师还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等,提高学生的良好读书兴趣。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读完后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评,哪儿读的好,哪儿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读书的好习惯。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方法,才能“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读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思考。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主旨,明白话中之话,言外之音。可以丰富材料,锻炼语言能力,规范语言技巧。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查看更多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35240/
上一篇: 语文园地五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